在超声检查后,报道了一例肌内黏液瘤的罕见定位,并进行了手术治疗。
作者报告了一名男性患者,出现了少见部位的肌内黏液瘤(IM)。临床检查发现一个无痛的软组织肿块。肿物位于左拇指长收肌远端止点附近。超声检查(15 Hz)显示一个椭圆形病灶,回声结构不均,与周围正常肌肉结构界限清晰,大小为 3.5 × 2.0 × 1.0 cm(图 1 所示箭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该病灶周围血供较少。与近节指骨对应的高回声线形态规则,并在后方清晰显示。该病灶随后被手术切除。 手术中所见,标本界限清晰且呈分叶状。组织学检查显示均匀的星状细胞,由丰富的黏液样基质分隔开。这些检查结果最终指向了正确的诊断。
IM是一种相对良性的软组织肿瘤,其起源尚不明确。有一种假设认为它起源于未充分分化的成纤维细胞,因此无法合成胶原蛋白。另一种假设则涉及间叶多能细胞 [1]。 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无创伤病史的无痛、相对较大的、缓慢生长的肿块。IM边界清晰,呈分叶状,质地胶状;其大小可达20 cm,但通常小于10 cm。 IM最常见于大腿和臀部、下肢、小腿、肩部及上臂等大块肌肉。女性的发病率更高,尤其在40至70岁之间。 本病例的特殊之处在于肿瘤部位及患者年龄(23岁男性),在文献中尚未有过报道。 对于组织学上细胞和血管增多的区域,必须谨慎评估,以避免与黏液肉瘤、黏液性纤维肉瘤及低度恶性纤维黏液肉瘤 [2] 混淆。 临床检查并不具有特异性,只有通过准确的组织学检查才能作出明确诊断。超声检查可提供基础支持,用于在实体和囊性病变之间快速进行鉴别诊断、测定肿瘤大小,并在随访中发挥作用。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磁共振成像有助于对肌肉–骨骼病变进行更好的特征分析和局部分期。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在于其优异的软组织分辨率、可进行横断面扫描并可明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因此是首选的检查方式,可提供可靠的诊断支持。
肌内黏液瘤
对不起,未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基于提供的超声图像及患者病史,可见病变位于肌肉组织内,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结构,内部回声较均匀或局部稍回声减低,并伴有部分液性或黏液样改变的影像表现。病灶边界相对清楚,与周围肌纤维界限尚可辨别,未见明显邻近骨质破坏或骨皮质改变。
结合患者年轻男性(23岁)、病灶的超声特征、术后病理结果和临床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肌内黏液瘤(Intramuscular Myxoma)。此种病变为良性肿瘤,但其罕见的部位和患者年轻化的特点在临床上也需要警惕其它黏液性或软组织肉瘤的可能性。因此,术后病理学检查及随访十分重要。
在术后早期应将康复目标分为以下阶段,并遵循循序渐进与个体化原则:
FITT-VP 原则:在康复过程中,应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运动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阶(Volume & Progression)。如有骨质疏松、心肺功能不佳或其他特殊情况,还需进一步个性化调整。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当前提供的资料进行的参考性医学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诊疗或专业医生的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或咨询专科医师。
肌内黏液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