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9岁的女性患者因右手缓慢生长的软组织肿块被转诊,该肿块位于第四指近侧指骨的掌侧。
一名39岁的女性患者被转诊到我院,主诉在左手约18个月来出现一个缓慢生长的软组织肿块,该肿块位于第四指近节指骨掌侧。体格检查显示肿块边界清晰,呈分叶状,可在邻近骨质上轻易活动。随后对右手进行了MRI检查,使用1.5 T磁共振扫描仪,采用SE T1、FSE T2、GRE T2及注射钆剂后的SE T1序列在三个平面上进行扫描。
腱鞘巨细胞瘤的局限性形式并不常见。腱鞘巨细胞瘤(GCTT),也称为腱的关节外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表现为关节外软组织肿胀。该病变细胞密度高,具有纤维包膜,并在显微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中可见将瘤小叶分隔开的纤维条索。细针穿刺获得的涂片在细胞学上具有相当典型的特征,包括椭圆形或多边形的单核细胞(可见空泡化和/或色素沉积)与多核巨细胞共同存在。GCTT最常见于手部软组织,偶尔也可见于下肢,甚至脊柱。大体形态表现为边界清晰、分叶状的肿块,其瘤小叶可达数厘米直径。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其沿腱鞘分布,邻近关节并不受累。在T1和T2加权SE序列上,该病变信号通常为低至中等强度,主要归因于黄色瘤细胞内含铁血黄素沉积和丰富的胶原增生所导致的顺磁效应。在GRE T2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会增加。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GCTT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对比增强,这与胶原基质中存在大量毛细血管有关。
手部腱鞘巨细胞瘤
(无内容可翻译)
1. 部位:病变位于右手第四手指近节指骨掌侧腱鞘区域,呈局限性软组织肿物。
2. 形态:病灶边界较清晰,呈相对圆形或分叶状,具有纤维包膜,与周围结构分界尚清。
3. 信号/密度特点:
• T1WI 上显示病变信号较低或中等强度;
• T2WI 同样呈低至中度信号,可能与瘤内含铁血黄素沉积及丰富胶原组织相关;
• GRE T2WI(梯度回波序列)上常可见较明亮的高信号区域;
• 造影后增强明显,提示病灶内血供丰富。
4. 邻近组织:病变位于肌腱/腱鞘周围,周围骨质没有明显侵蚀破坏,关节未受累。
基于上述 MRI 影像特征及临床病史,需考虑以下潜在诊断:
1. 腱鞘巨细胞瘤(巨细胞腱鞘瘤,Giant Cell Tumor of the Tendon Sheath):
• 常见于手指或手背腱鞘区,呈局部性、缓慢生长的实性包块;
• 影像学上多表现为低至中等信号(T1、T2)且明显增强,常含有铁血黄素沉积;
• 临床和病理学上与腱鞘关系密切,符合本例特点。
2. 腱鞘囊肿(Ganglion Cyst):
• 尽管多见于关节或腱鞘附近,但通常为液性病变,T2WI 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内在强化不明显;
• 与本例病变显著强化的特点不完全符合。
3. 脂肪瘤(Lipoma):
• 在 MRI 上脂肪信号呈高信号(T1、T2均高),且可被脂肪抑制序列抑制;
• 此病变较高强化并含铁血黄素沉积,不符合脂肪瘤的典型特征。
结合患者年龄、缓慢生长的临床表现及典型的 MRI 信号学特征,最可能的诊断为:
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he Tendon Sheath,GCTT)。
如仍有疑虑,可结合病理穿刺或术后组织学检查加以确诊。
1. 治疗策略:
• 手术切除:对于确认或高度怀疑的腱鞘巨细胞瘤,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需注意保护重要神经血管结构;
• 随访与复发监测:术后定期复查影像,关注是否有局部复发迹象。
2. 康复与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1)术后早期:
• 频率(Frequency):每日 2~3 次轻柔的关节活动,以防止手指僵硬;
• 强度(Intensity):低强度,无明显疼痛或肿胀为度;
• 时间(Time):每次 5~10 分钟,结合疼痛及水肿情况可酌情调整;
• 方式(Type):主动或被动关节活动练习,如握拳、指屈伸活动;
• 进阶(Progression):先恢复基础关节活动度,再逐步增加活动频率与难度,根据术后愈合程度增加抓握练习。
(2)中后期康复:
• 频率:每周≥3次,隔日进行,允许手指腱鞘充分休息;
• 强度:中等强度的握力球练习、橡皮圈弹力训练,注意控制疼痛和肿胀;
• 时间:每次 15~20 分钟,并分组间歇进行,以避免疲劳性损伤;
• 方式:在持续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同时,增加手部肌力和抓握功能训练,如捏力、拧毛巾练习等;
• 进阶:根据软组织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抗阻训练强度和动作复杂度。
(3)特殊注意:
• 若出现红肿或疼痛加剧,应及时降低训练强度或暂时停止,并咨询医生或康复治疗师;
• 对于关节活动受限明显的患者,可结合物理治疗(如超声理疗、热敷等)以帮助软组织松解和血液循环。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和临床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患者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遵循专科医生的详细指导进行治疗和康复。
手部腱鞘巨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