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95岁的男子因左腿肿胀、发红以及皮肤溃疡被送往急诊室。他在20岁时曾发生过腿部骨折。该情况被诊断为蜂窝织炎,患者开始接受抗生素治疗。为了评估可能的骨髓炎,进行了放射检查。
前后位(图 1a)和侧位(图 1b)X 线片显示胫骨和腓骨干远端三分之一因创伤后遗留问题出现畸形。胫骨内有骨折内固定材料(五枚螺钉)。
在小腿前外侧区域,可见范围广泛的梭形肿块,伴有无定形和线状钙化。
使用高频线阵探头的超声检查(图 2)显示于肌肉层内有不规则的高回声灶并伴随声影,与钙化相符。同时,在伴发蜂窝织炎期间还观察到皮下组织轻度水肿及回声增强。
左腿的横断面(图 3a)、冠状面(图 3b)和矢状面(图 3c)CT 图像显示小腿前区存在广泛的梭形肿块,可见壳状外周钙化以及肿块内部的无定形钙化。
钙化性肌坏死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其特点是在一个或多个肌肉间隔中出现纺锤状肿块,并伴有中央液化和周边钙化。[1, 2]
钙化性肌坏死最常见的部位是小腿前侧肌间隔,也可发生在小腿的外侧和深层后肌间隔。虽然更为罕见,但前臂也曾有报告病例。[1, 3]
大多数病例与闭合性骨折、创伤后出现的肌间隔综合征或神经损伤有关。据推测,这些病变由创伤后缺血、肌纤维化,以及在慢性钙化肿块内反复出现的病灶内出血共同导致。[1]
这些肿块通常在最初受伤后若干年(30-40年)才被诊断。[4]
活检或抽吸等干预措施常导致感染和伤口愈合问题,偶尔会产生严重后果。尚无恶性转化的报道。结合典型的病史(陈旧性骨折、肌间隔综合征)和影像学表现,这种病变被称为“不可触碰”的病灶类型。[5, 6, 7]
在X线片上,其特征表现为包含混合透亮区以及在整个肌肉或肌间隔内出现无定形和线状钙化。有时可见骨侵蚀和光滑的骨膜反应。[1, 8]
CT扫描通常可见纺锤状的软组织肿块,沿纵向可见外周板状钙化呈蛋壳样,以及多发碎片状钙化,累及整个肌间隔。[1, 9]
MRI通常显示异质性病灶,T1加权图像中可见等信号或高信号区,提示有出血或蛋白质成分,T2加权图像中可见高信号区,对应囊性和液化区域,而粗大的钙化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均呈低信号。病灶内部在注射钆剂后无强化,但可能出现周边环形增强。[1, 10, 11]
对于无症状且病灶稳定、同时具有典型病史及影像学表现的患者,应进行随访观察。[6,7]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或清创并以皮瓣覆盖,但并发症风险高,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感染。再手术率也很高,部分病例最终需要截肢。[6, 7, 12]
钙化性肌坏死是下肢创伤的晚期后遗症。如果临床病史和影像学特征典型,应保守治疗,避免介入性操作。[5, 7]
已获得患者签署的书面知情同意书用于发表。
钙化性肌坏死
根据所提供的影像(包括X光、CT及超声),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综上,影像学提示患者腿部软组织内存在大面积钙化病灶,形状与肌群或肌间室走行吻合,并可见液化/低密度区,符合创伤后遗留病变的特征。
患者有远期腿部骨折及潜在软组织创伤史,且发病时距首次损伤时间久远;影像上表现为肌群内或肌间室范围内的广泛钙化与囊变、液化,钙化边界相对清晰,符合典型的钙化性肌坏死表现。
既往外伤或血肿在软组织内机化并逐渐钙化;不过通常骨化性肌炎更易出现分层的钙化特征(“分层洋葱皮”样),而且患者更常见于较短时间内出现。
少数恶性肿瘤可出现钙化,但往往伴随明显的侵袭性边缘或骨质破坏。本例暂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及典型侵蚀性改变,故可能性相对较低。
结合患者高龄(95岁)、既往骨折史(约75年前)、局部软组织广泛钙化并潜在液化坏死特点,以及临床表现(局部红肿、溃疡,疑似感染但实为陈旧病变),最可能的诊断是:
钙化性肌坏死(Calcific myonecrosis)。
如无严重临床症状或并发症,通常不立即建议活检或手术干预,以避免感染或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如临床对病变性质仍有不确定性,或存在持续性溃疡、骨质破坏等高风险症状时,可考虑进一步做MRI增强或(在慎重评估后)取活检排除恶性病变。
由于患者高龄且有潜在腿部病变史,运动处方重在循序渐进和个体化:
对于心肺储备功能一般的高龄患者,还需适当关注体位性低血压、疲劳度,以及必要时在家属或专业人员陪同下进行康复锻炼。
本报告基于现有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供医学参考意见,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后续检查与治疗。
钙化性肌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