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外伤后出现的钙化性肌坏死

临床病例 31.10.202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95岁,男性
作者: André Peixoto, Ricardo Pereira Dias, João Leitão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95岁的男子因左腿肿胀、发红以及皮肤溃疡被送往急诊室。他在20岁时曾发生过腿部骨折。该情况被诊断为蜂窝织炎,患者开始接受抗生素治疗。为了评估可能的骨髓炎,进行了放射检查。

影像学表现

前后位(图 1a)和侧位(图 1b)X 线片显示胫骨和腓骨干远端三分之一因创伤后遗留问题出现畸形。胫骨内有骨折内固定材料(五枚螺钉)。

在小腿前外侧区域,可见范围广泛的梭形肿块,伴有无定形和线状钙化。

使用高频线阵探头的超声检查(图 2)显示于肌肉层内有不规则的高回声灶并伴随声影,与钙化相符。同时,在伴发蜂窝织炎期间还观察到皮下组织轻度水肿及回声增强。

左腿的横断面(图 3a)、冠状面(图 3b)和矢状面(图 3c)CT 图像显示小腿前区存在广泛的梭形肿块,可见壳状外周钙化以及肿块内部的无定形钙化。

病情讨论

钙化性肌坏死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其特点是在一个或多个肌肉间隔中出现纺锤状肿块,并伴有中央液化和周边钙化。[1, 2]

钙化性肌坏死最常见的部位是小腿前侧肌间隔,也可发生在小腿的外侧和深层后肌间隔。虽然更为罕见,但前臂也曾有报告病例。[1, 3]

大多数病例与闭合性骨折、创伤后出现的肌间隔综合征或神经损伤有关。据推测,这些病变由创伤后缺血、肌纤维化,以及在慢性钙化肿块内反复出现的病灶内出血共同导致。[1]

这些肿块通常在最初受伤后若干年(30-40年)才被诊断。[4]

活检或抽吸等干预措施常导致感染和伤口愈合问题,偶尔会产生严重后果。尚无恶性转化的报道。结合典型的病史(陈旧性骨折、肌间隔综合征)和影像学表现,这种病变被称为“不可触碰”的病灶类型。[5, 6, 7]

在X线片上,其特征表现为包含混合透亮区以及在整个肌肉或肌间隔内出现无定形和线状钙化。有时可见骨侵蚀和光滑的骨膜反应。[1, 8]

CT扫描通常可见纺锤状的软组织肿块,沿纵向可见外周板状钙化呈蛋壳样,以及多发碎片状钙化,累及整个肌间隔。[1, 9]

MRI通常显示异质性病灶,T1加权图像中可见等信号或高信号区,提示有出血或蛋白质成分,T2加权图像中可见高信号区,对应囊性和液化区域,而粗大的钙化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均呈低信号。病灶内部在注射钆剂后无强化,但可能出现周边环形增强。[1, 10, 11]

对于无症状且病灶稳定、同时具有典型病史及影像学表现的患者,应进行随访观察。[6,7]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或清创并以皮瓣覆盖,但并发症风险高,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感染。再手术率也很高,部分病例最终需要截肢。[6, 7, 12]

钙化性肌坏死是下肢创伤的晚期后遗症。如果临床病史和影像学特征典型,应保守治疗,避免介入性操作。[5, 7]

已获得患者签署的书面知情同意书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钙化性肌坏死
骨化性肌炎
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
瘤样钙质沉着

最终诊断

钙化性肌坏死

图像分析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前后位放射学检查:胫骨和腓骨干远端三分之一处畸形,与创伤性因素相符。
icon
侧位片:胫骨与腓骨干远端三分之一变形,符合外伤后遗留改变。

未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文本。

icon
使用高频线性探头进行超声检查。出现不规则的高回声灶并伴有声影,符合钙化的特征。

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轴向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腿前室内存在广泛的梭形肿块,可见鸡蛋壳样外围钙化及无定形表现。
icon
冠状位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腿前肌室可见广泛的梭形肿块,伴有蛋壳样周缘钙化及 am
icon
矢状位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小腿前侧筋膜室发现广泛的梭形肿块。可见蛋壳样外围钙化以及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