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灶性骨髓炎继发于败血症

临床病例 15.07.2001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13岁,女性
作者: O. Kilickesmez (1), K. Orta (2), S. Cakirer (3), A. Y. Barut (1)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13岁女性患者于5周前因急性阑尾炎接受手术,术后出院。术后10天再次就诊,表现为右侧耳前及颌下区肿胀、吞咽困难、咽喉痛以及约40°C的高热。右侧耳前区体检可见充血、肿胀并有触痛。在睑结膜、腭黏膜及四肢发现瘀点。心脏听诊可闻及心尖区杂音。血液学分析显示贫血及白细胞计数升高(10700/ml),血沉(ESR)升高至135mm/小时。10天后出现左髋及双膝疼痛,右膝及左髋关节活动受限且疼痛,行走困难。

影像学表现

一名13岁女性患者在5周前因急性阑尾炎进行了手术并出院。术后10天,她因右侧耳前区和颌下区肿胀、吞咽困难、咽痛及大约40°C的高热再次就诊。体检时,耳前区呈充血、肿胀并伴有压痛,被认为是腮腺炎和颌下腺炎。在睑结膜、腭黏膜及四肢可见瘀点。心脏听诊在心尖区可闻及杂音,其余系统检查均正常。血清学检查未见异常,但血液学分析显示贫血和升高的白细胞计数(10700/ml)。实验室检查提示CRP和LDH水平升高,ESR升高至135mm/hr。血清电解质检查示Na、K和Ca水平均降低。血清蛋白电泳显示球蛋白和总蛋白增多,而白蛋白及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尿液分析显示镜下血尿和蛋白尿。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二尖瓣上可见小型赘生物,与心内膜炎相符合。随后进行了血培养,培养出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第二次住院后10天,患者出现左髋及双膝疼痛,右膝及左髋活动受限且疼痛,并出现行走困难。使用1.5 T MR扫描仪对上腹部、髋部和大腿进行MRI检查,采用三平面扫描并行对比前后SE T、FSE、PD和T2 W序列。增强后SE T1 WI和SE T2 WI在脂肪饱和技术下完成。MRI显示肝脾肿大、左侧股骨近端及双侧股骨远端干骺端骨髓炎。结合临床、MRI结果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左侧髋关节近端及双侧远端关节切开取材的组织学检查结果,诊断为多灶性骨髓炎。

病情讨论

骨髓炎是指骨及骨髓的炎症,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偶尔,该疾病也可由真菌、病毒或寄生虫导致。最常见的骨感染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男女比例为1:4。骨髓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大类:血源性感染、直接接种(外伤、手术)以及邻近软组织疾病的扩散。在儿童中,以血源性骨髓炎最为常见。在该年龄组中,40%的骨髓炎呈多灶性。感染始于血供丰富且在静脉侧形成迂回的髓端,由于血流缓慢,病原体易在此处定居并繁殖于窦状静脉。在新生儿中,由于髓端和骨骺之间血管交通通畅,约70%的病例会累及骨骺,并有潜在的化脓性关节风险。1岁至骨骼成熟之间,软骨屏障可阻止关节受累,同时骨骺和髓端的血供亦彼此独立。 在临床上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风险因素以及异常的实验室值怀疑骨髓炎。为了确诊并鉴定致病微生物,需要获取血液、脓液、关节液或骨组织样本。儿童疑似急性骨髓炎时,影像学检查用于指导诊断和治疗。常规先行X线检查以排除其他病理情况,如肿瘤、骨折或非意外性创伤。在骨髓炎早期,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以及正常深部软组织界面的丢失,骨质破坏在症状出现后可长达15天内都无法显现。超声可用于显示关节积液和骨膜下液体积聚。放射性核素显像(包括三相骨扫描、用In-111或Tc 99m标记的白细胞扫描以及Ga-67扫描)有助于诊断并判断病变是否多灶。骨髓炎在扫描中表现为显像剂摄取增高,反映了感染过程引起的充血和初始的骨质吸收。尽管三相骨扫描在诊断单纯病例的骨髓炎时表现出较高敏感性,但其特异性较差,尤其在复杂病例中。通过加入Ga-67扫描或In-111标记白细胞扫描可提高特异性。 在骨髓炎早期,CT的作用有限。对于晚期病变,CT有助于检测皮质破坏、骨膜反应和死骨。MRI在急性和慢性骨髓炎的诊断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与CT相比,MRI在检测骨髓炎和软组织脓肿方面更具优势,因为它能更好地显示骨髓腔和邻近软组织。骨髓炎的MRI主要表现为骨髓被水肿和炎性细胞、出血、纤维素以及碎屑所替代。骨髓改变常呈边界不清的特点。在T2加权序列中,骨髓通常显示信号强度增高;在T1加权序列中,信号强度降低;在STIR序列上也可见骨髓信号增强。注射钆剂后,可见T1加权脂肪抑制序列中的骨髓强化。感染可沿骨髓腔向两个方向扩散,并可穿透骨皮质,使骨膜隆起,然后破裂至相邻软组织。如果隆起的骨膜下方骨组织失去血供,则会出现骨坏死并形成死骨;同时,增生的骨膜可产生致密的新生骨(包壳),包围坏死骨,并被肉芽组织与死骨分隔。MRI能够区分急性与慢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表现为界限清晰的软组织病变、增厚的骨皮质以及在正常与病变骨髓之间界线更为清晰。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并防止进展至需要手术(如取出死骨、在腔内放置引流后冲洗以及填充健康骨或肌肉)的慢性阶段十分重要。

鉴别诊断列表

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后多灶性感染

最终诊断

多灶性感染继发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证书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病例1202的图1

icon
病例1202的图1
icon
病例1202的图1
icon
病例1202的图1
icon
病例1202的图1
icon
病例1202的图1

病例1202的图2

icon
病例1202的图2
icon
病例 1202 的图 2
icon
病例1202的图2

病例1202的图3

icon
病例1202的图3
icon
病例1202的图3
icon
病例1202的第3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