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7岁女性患者因右腕桡侧的软组织肿块及局部神经痛被转诊。
一名27岁的女性患者因右腕桡侧出现软组织肿块并伴有局部神经痛而转诊。使用1.5 T磁共振扫描仪对右腕进行MRI检查,包括T1、T2、脂肪抑制T2加权自旋回波序列,以及在轴面和冠状面进行的钆剂增强后T1加权自旋回波序列。结果发现一个软组织肿块,内部成分不均匀,并具有明显的钆剂强化。该肿块已被完全手术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施万细胞瘤,主要由高细胞密度(Antoni A)区域组成。
良性周围神经鞘瘤,包括神经纤维瘤和施万细胞瘤,并不常见于关节周围软组织肿块。它们通常位于周围神经沿线,最常见于尺神经和腓总神经。施万细胞瘤(又称神经鞘瘤或神经瘤)是由施万细胞产生的包膜性良性缓慢生长的新生物。在其增大到足以压迫邻近神经并引起神经痛之前,通常无症状。这些病灶几乎总是单发,除非与神经纤维瘤病相关。施万细胞瘤被真正的神经外膜包膜包绕,可使神经纤维发生移位,并可从邻近神经中解剖并完整摘除,而不会造成神经功能损伤。这与神经纤维瘤截然不同,后者相邻神经侵入肿瘤内部,无法被剥离。MRI上,施万细胞瘤在T1加权像中表现为低到中等信号强度,在T2加权像中表现为异质性的高信号,并在注射钆剂后可见明显强化。大约25%的病例可见在病灶邻近肌肉沿其长轴方向出现萎缩。鉴别诊断包括神经纤维瘤和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的内部结构更具地理性特征,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中心低信号区域,外周为较高信号。腱鞘囊肿则不显示钆增强,其在T2加权像上内容物信号更亮。
腕部神经鞘瘤
(无翻译内容)
根据提供的右腕部MRI图像可见,桡侧软组织内存在一明显局限性、边界较清晰的软组织肿块病灶。病灶在T1WI上显示低至中等信号,T2WI上则表现为高信号且信号较为不均匀。在增强扫描后,病灶可见明显、均匀的对比剂强化。周围可见少量软组织受压移位,但未见明显骨质破坏或关节内病变侵及。邻近部位的肌肉信号整体尚可,未见明显侵蚀性改变。
原因:源自施万细胞的良性神经鞘肿瘤,常呈现缓慢生长并伴随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或者麻木感。 影像学特征:T1WI多为低至中等信号,T2WI多见高信号,可见明显增强,通常为包膜完整的孤立性病变。
原因:与神经纤维的增生有关,亦可造成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 影像学特征:T2WI“target sign”表现(中心低信号,外围高信号)更典型,常与周围神经纤维结构关系较紧密。 与神经鞘瘤鉴别:神经鞘瘤往往能与神经束分离,而神经纤维瘤多具有渗透性生长特征。
原因:滑膜或腱鞘内出现积液性囊肿,腕部常见。 影像学特征:T2WI呈高信号,但常无强化或仅有囊壁强化,内容物信号均一,囊性表现较明显。
结合患者年龄(27岁,女性)、局部桡侧肿块伴神经痛症状,以及MRI上可见的界限清晰、T2高信号且显著强化的软组织病变,本例最符合的诊断为神经鞘瘤(施万细胞瘤)。其包膜完整,通常可以在手术时与神经纤维分离,因此是良性可手术切除的病变。
在术后或保守治疗阶段,为促进局部功能恢复并减轻神经症状,建议循序渐进地进行腕关节与前臂部位的肌力及柔韧性训练: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部疼痛、肿胀或神经症状变化,若出现明显加重,应及时就医评估并调整训练方案。对于骨质或心肺功能存在额外问题的患者,则需进一步个体化评估并降低运动强度,确保安全。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医学影像及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就诊。
腕部神经鞘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