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右侧鱼际隆起部位有一个软组织肿物,缓慢增大已达10年,并接受了超声和 MRI 检查。
该患者在右侧大鱼际区有一个软组织肿块,病程已达10年,一直缓慢增大;在过去的一年中,肿块体积快速增加。既往病史无特殊,也无家族癌症或肿瘤史。
患者表现为右侧拇指大鱼际区感觉异常。超声(US)检查显示一个不均质的实性肿块,大小为3 x 5 x 6 cm,位于肌肉内部,包膜完整,与周围正常结构界限清晰(图1)。超声图像无特异性。
进行了磁共振(MR)成像检查,在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采集图像,采用自旋回波(SE)T1和T2加权序列以及短T1反转恢复(STIR)序列,使用下列参数:SE T1加权序列TR/TE为620/24;SE T2加权序列TR/TE为2030/80;STIR序列TR/TE为1400/16;激发次数为1;层厚为3-4mm;层间距为0.3mm。MR成像显示肿块边界清晰,边缘规则,在T1加权序列上呈中等信号(图2a),在T2加权(图2b)和STIR(图2c)序列上呈高信号。在静脉注射20ml钆造影剂后所做的SE T1加权序列上,病灶强化明显,内部可见低信号区(图2d)。周围解剖结构未见受累。
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完整摘除一个包膜明确的肿块(图3)。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良性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也称为神经鞘膜瘤,是最常见的孤立性神经肿瘤。它最早于1949年被Stout研究,并被描述为施万细胞的良性增生 [1]。该肿瘤包膜完整,症状轻微;很少影响受累神经的功能,并可通过简单的手术剥离。
神经鞘瘤通常起源于周围神经(上肢、下肢、颅神经及肋间神经),而手部受累极为罕见。据报道,在手部的发病率介于3.5%至7.2%之间 [1-3]。虽然此部位少见,但当手部出现扩张性的软组织病变时,神经鞘瘤必须被纳入鉴别诊断范围。
临床检查并无特异性;由于其囊性质地,手部神经鞘瘤可能被误认为是腱鞘囊肿。超声表现并无特异性,通常显示均匀或中度不均匀、包膜完整的实性肿块。MRI表现更具特征性,因为神经鞘瘤在T1加权序列上通常呈中度至高信号强度,经钆剂静脉注射后可见明显增强,在T2加权序列上呈高信号强度 [4-5]。
尽管只有通过组织学检查才能作出明确诊断,但超声和MRI仍然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够在实体病变和囊性病变之间快速进行鉴别诊断,并能显示肿瘤的大小、边界、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随访也十分有用。此外,MRI的“靶征”在神经鞘瘤中很少见,多见于神经纤维瘤,但此征象的出现对于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鞘瘤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超声(US)以及磁共振(MRI)图像可见:
基于患者十余年缓慢生长的临床过程与影像学特点,以下为主要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
结合病史和影像特征,神经鞘瘤(Schwannoma)最具典型性。
综合患者的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十年缓慢生长),影像学所示的包膜完整、T2 高信号并有强化表现,以及术后或病理学检查(若已完成)证实,最可能的最终诊断为:
神经鞘瘤(Schwannoma)
1. 治疗策略
2. 康复与运动处方
在手部软组织手术后,康复训练对于恢复手部功能至关重要。可参考以下循序渐进的原则(FITT-VP):
如患者有骨质疏松、心肺功能不佳或其他基础疾病,应在专业康复师和医生指导下个体化调整康复训练强度和形式,确保安全。
3. 其他注意事项
本报告仅基于现有病史和影像学信息作初步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治疗意见。如有进一步的临床症状或检查结果异常,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诊治。
神经鞘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