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鱼际隆起处神经鞘瘤的罕见定位

临床病例 20.12.2001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7 岁,男性
作者: M. Almberger, E. Iannicelli, G.Rossi.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患者右侧鱼际隆起部位有一个软组织肿物,缓慢增大已达10年,并接受了超声和 MRI 检查。

影像学表现

该患者在右侧大鱼际区有一个软组织肿块,病程已达10年,一直缓慢增大;在过去的一年中,肿块体积快速增加。既往病史无特殊,也无家族癌症或肿瘤史。

患者表现为右侧拇指大鱼际区感觉异常。超声(US)检查显示一个不均质的实性肿块,大小为3 x 5 x 6 cm,位于肌肉内部,包膜完整,与周围正常结构界限清晰(图1)。超声图像无特异性。

进行了磁共振(MR)成像检查,在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采集图像,采用自旋回波(SE)T1和T2加权序列以及短T1反转恢复(STIR)序列,使用下列参数:SE T1加权序列TR/TE为620/24;SE T2加权序列TR/TE为2030/80;STIR序列TR/TE为1400/16;激发次数为1;层厚为3-4mm;层间距为0.3mm。MR成像显示肿块边界清晰,边缘规则,在T1加权序列上呈中等信号(图2a),在T2加权(图2b)和STIR(图2c)序列上呈高信号。在静脉注射20ml钆造影剂后所做的SE T1加权序列上,病灶强化明显,内部可见低信号区(图2d)。周围解剖结构未见受累。

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完整摘除一个包膜明确的肿块(图3)。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良性神经鞘瘤。

病情讨论

神经鞘瘤,也称为神经鞘膜瘤,是最常见的孤立性神经肿瘤。它最早于1949年被Stout研究,并被描述为施万细胞的良性增生 [1]。该肿瘤包膜完整,症状轻微;很少影响受累神经的功能,并可通过简单的手术剥离。

神经鞘瘤通常起源于周围神经(上肢、下肢、颅神经及肋间神经),而手部受累极为罕见。据报道,在手部的发病率介于3.5%至7.2%之间 [1-3]。虽然此部位少见,但当手部出现扩张性的软组织病变时,神经鞘瘤必须被纳入鉴别诊断范围。

临床检查并无特异性;由于其囊性质地,手部神经鞘瘤可能被误认为是腱鞘囊肿。超声表现并无特异性,通常显示均匀或中度不均匀、包膜完整的实性肿块。MRI表现更具特征性,因为神经鞘瘤在T1加权序列上通常呈中度至高信号强度,经钆剂静脉注射后可见明显增强,在T2加权序列上呈高信号强度 [4-5]。

尽管只有通过组织学检查才能作出明确诊断,但超声和MRI仍然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够在实体病变和囊性病变之间快速进行鉴别诊断,并能显示肿瘤的大小、边界、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随访也十分有用。此外,MRI的“靶征”在神经鞘瘤中很少见,多见于神经纤维瘤,但此征象的出现对于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鉴别诊断列表

神经鞘瘤

最终诊断

神经鞘瘤

证书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右手超声检查

icon
右手超声检查

右手磁共振成像

icon
右手磁共振成像
icon
右手的磁共振成像
icon
右手磁共振成像
icon
右手的磁共振成像

切除标本

icon
切除的标本
icon
切除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