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在年轻女性中生长缓慢、低度恶性的软骨肉瘤病例

临床病例 17.11.202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8岁,女性
作者: Roxanne Bladt1, V. Verstraeten1, J. Vandereycken1, N. Baelde1, F. M. Vanhoenacker2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38岁的女性因右侧髂嵴附近的肿块被转诊进行影像学检查。她在5年前注意到该肿块,过去3个月来它逐渐增大。该肿块无疼痛,但对美观和心理方面造成影响。

影像学表现

放射学检查(图1)显示在右髂骨投影处可见一个含钙化、界限不清的病灶。其与骨的确切关系难以评估。

CT扫描(图2)显示一个有蒂病灶,自髂前上棘内侧皮质起源。该病灶与髂骨翼的髓质及皮质骨呈连续状态。病灶被含有环状和弧形钙化的软骨帽包绕。软骨帽与髂骨翼内板相接触,皮质并无破坏。

MRI(图3)可见厚实分叶状软骨帽,压迫其上方的腹部肌肉及腰大肌。病灶在T2-WI上主要表现为高信号,在T1-WI上与肌肉信号相似,病灶内的钙化区则呈低信号。动态对比增强MRI显示病灶强化程度超过肌肉的1.5倍。

病情讨论

软骨肉瘤是恶性软骨肿瘤,大约占所有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25%。它们主要根据细胞密度的不同分为三个等级。软骨肉瘤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继发性可由已有的软骨性病变演变而来,如骨软骨瘤(又称软骨外生性骨疣)或内生软骨瘤 [1], [2]。

患者通常在第四至第五个十年间发病,可能表现为疼痛、病理性骨折、可触及的肿块或局部占位效应。软骨肉瘤多见于长骨(45%),如股骨(20-35%)、胫骨(5%)和肱骨近端(10-20%),以及髂骨(25%)。不幸的是,软骨肉瘤在诊断时通常体积较大(> 4 cm)。因此早期发现对于避免毁容性手术至关重要 [1], [3]。

影像学对区分良性的骨软骨瘤与软骨肉瘤,以及识别更易发生恶性变的遗传性多发性骨疣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孤立性骨软骨瘤中约1%出现恶性变,而在遗传性多发性骨疣中该比例为5-25% [4]。

在普通X线和CT上,软骨帽可能很薄且难以识别,也可能较厚并可见环状和弧形钙化以及不规则的软骨下骨。新的骨皮质不规则或骨骼成熟后仍然继续生长,以及明显的侵袭性特征(如骨质破坏、大的软组织成分、转移)都令人担心可能发生恶性转变为软骨肉瘤。

MRI是通过评估软骨厚度来判断是否发生恶性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在成人中,软骨帽厚度超过1.5 cm时可疑恶性变,而在年轻患者中软骨帽厚度可达3 cm [5]。

通常情况下,源自骨软骨瘤的软骨肉瘤呈多分叶状,具有中心高水含量(软骨基质),因此在MRI上表现为T2高信号、T1低信号。周围软骨内骨化导致典型的环状/弧状或爆米花样钙化。梯度回波序列可显示矿化/钙化成分的散射效应。良性病变通常在覆盖软骨帽的组织中表现出强化,这些组织本质上是纤维血管组织。而软骨帽本身不应出现强化。

如果骨软骨瘤出现恶性转变,则软骨肉瘤通常为低级别(约67-85%的病例),手术通常可以治愈(70-90%)。保肢的广泛局部切除通常即可满足需求 [2], [6].

已获取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髂嵴部退变性骨软骨瘤转变为低级别软骨肉瘤
隆突性内生软骨瘤
软骨性外生骨疣
高级别软骨肉瘤

最终诊断

退变性髂嵴骨软骨瘤至低度软骨肉瘤

图像分析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X线正位图像。描述:6厘米×4厘米的边界不清肿块,内部含有病灶内钙化,pr
icon
射线斜位图像。描述:一个 6 厘米 × 4 厘米、界限不清的肿块,内含瘤内钙化,从…处起…

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计算机断层扫描轴向软组织窗图像。描述:有蒂样病变起源于内侧皮质的sp。
icon
计算机断层扫描横断面骨窗图像。描述:从髂棘内侧皮质生长出的有蒂病变。
icon
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位骨窗图像。描述:带蒂病变起源于spina i的内侧皮质。

(未检测到需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脂肪饱和轴位磁共振 T2 加权成像。描述:24 毫米分叶状软骨帽,压迫邻近
icon
轴向磁共振 T1 加权图像。描述:24 毫米的分叶状软骨帽,压迫邻近的肌肉组织。
icon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轴向磁共振成像结合动态对比增强。描述:该病灶(红色箭头)显示相比…(增强程度为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