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丛状神经纤维瘤:超声与MRI评估

临床病例 14.01.200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0岁,男性
作者: G. Rossi, M. Almberger, M. Danti, A. Carriero, E. Iannicelli.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个患有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的患者在踝关节出现大型软组织肿块的病例。

影像学表现

患有1型神经纤维瘤病的患者被转诊进行左踝部大型肿块的术前分期评估。此前的外科手术已证实为丛状神经纤维瘤,但这些治疗均未能长期解决问题。

患者主诉在左踝后侧和内侧出现剧烈疼痛,行走时加重。可触及一个约8至10厘米范围的软组织肿块。Tinel征阳性,提示累及胫神经。

患者接受了左踝的超声(US)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使用7.5-10 MHz探头进行的超声检查显示,踝关节内侧和后侧存在一个不均匀、大范围延伸、界限不清的组织肿块,包绕了周围软组织、血管和肌腱(图1)。沿后胫神经方向进行的纵向和横向扫描显示神经呈梭形肿大,提示神经纤维瘤起源(图2)。

使用1.5 T仪器进行MRI扫描,在轴状、矢状和冠状平面上采用SE T1、T1脂肪抑制(在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前后)及T2加权序列。MRI在病变局部范围的显示上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够更好地显示软组织及肌腱受累情况。病变在T1加权像上呈等或低信号(图3a),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且不均匀(图3c);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可见明显且不均匀的多层次强化(图3b)。

患者再次接受了手术切除,但由于病变体积庞大且包绕肌腱、血管和神经,无法完全切除。然而,手术在外观效果及疼痛缓解方面取得了极好的结果。

病情讨论

Neurofibromatosis(又称von Recklinghausen病)是一种错构瘤病,具有广泛的临床表现谱系,包括神经皮肤异常并累及多个器官系统 [1]。 von Recklinghausen病的标志性病变是神经纤维瘤。 在NF1中,神经纤维瘤可分为三种类型:局限性、弥漫性或大型丛状肿块。局限性神经纤维瘤是NF1中最常见的类型。然而,在并未患有NF1的患者中,也可出现局限性和弥漫性神经纤维瘤 [2].

丛状神经纤维瘤是NF1的特征性病变,其发育通常发生在儿童早期,先于皮肤神经纤维瘤的出现。从病理上看,丛状神经纤维瘤表现为长段神经及其分支的弥漫性受累,并伴有扭曲扩张,其肉眼所见常被描述为“蚯蚓袋”。由于其体积较大,该病变通常会超出神经外膜并侵入周围组织。丛状神经纤维瘤可能伴随肢体的大范围畸形性增大,称为象皮病性神经纤维瘤(elephantiasis neuromatosa)[2]。 神经纤维瘤与其母神经紧密相关,呈纵向梭形生长,神经在病变处“进入和离开”,而无包膜分隔。

通过超声(US)和MRI相结合的成像技术,可以对丛状神经纤维瘤进行诊断和术前分期。 超声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广泛延伸的病变,边界不清,包绕周围软组织 [2-5]。 US是首选检查;MRI则更能确定病变的范围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从而实现准确的术前分期。 在T1加权序列上,MRI显示病变信号较低;在T2加权序列上信号较高,并可见明显的对比增强 [2-5]。 另一个典型特征是病变呈梭形,沿神经分布纵向排列,常可见与母神经相连的渐尖端。

手术切除需要牺牲母神经,因为无法将神经纤维瘤与神经纤维分离。通常只有在病变症状明显、严重影响功能时才考虑进行手术切除。 由于体积庞大,病变的手术切除常不彻底,导致频繁的复发。向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alignant PNST)的恶性转化是NF1最令人担忧的并发症。据估计,其恶性转化发生率从2%到29%不等,平均约为5% [1-2]。

鉴别诊断列表

丛状神经纤维瘤

最终诊断

丛状神经纤维瘤

证书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图像分析

踝关节超声检查

icon
踝关节超声检查
icon
踝关节超声检查

踝关节超声检查

icon
踝关节超声检查

踝关节磁共振成像

icon
踝关节磁共振成像
icon
踝关节磁共振成像
icon
踝关节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