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3岁的男性患者,过去六个月中持续出现左腿疼痛和压痛,并逐渐加重。在最近几周内,他已经无法再用左腿站立。既往无外伤史或任何系统性疾病史。
一名13岁的男性患者,左腿在过去6个月里持续出现疼痛和压痛(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导致就诊延误),并在最近几周内无法再用左腿站立。既往无外伤史或任何系统性疾病史。对左腿进行了MRI检查,包括自旋回波T1加权、梯度回波T2加权和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三平面序列,发现胫骨出现溶骨性病变。随后进行了病变活检,并进行了刮除术。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是一种良性、可膨胀且具有局部侵袭性的骨病变,内部含有薄壁、充满血液的囊性腔隙。大约有 75-90% 的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在 20 岁以下的患者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有些作者甚至提出了 2:1 的比例。它们最常见于椎体后部结构以及长骨干段,且多为偏心性骨骺-干骺端部位。从组织学上看,动脉瘤样骨囊肿由蜂窝状的腔隙组成,这些腔隙内充满血液及液体,并由肉芽组织和骨样组织衬里,有时可见自由出血区和多核巨细胞。动脉瘤样骨囊肿可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因尚不明确,起源于骨髓腔,并随时间缓慢膨胀侵入皮质,且与外伤史的关联很少。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则来源于已有的骨病变,例如巨细胞瘤、成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血管瘤、纤维性骨发育不良、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等。 患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患者常表现为较急性起病的疼痛,其严重程度在 6-12 周内迅速增加,可有或没有外伤史。X 线片显示纯溶骨性、偏心性的透亮区,表现为侵袭性、膨胀性的“气球样”病变,带有泡沫状外观、薄的内部小梁以及硬化的内部区域,皮质非常薄且几乎不可见,肿瘤局限于骨骺板以下,不会引起骨膜反应,除非发生骨折。MRI 显示病变边界清晰、可膨胀但表现异质,这反映了血液副产物在不同阶段时的表现。病变内部可见低信号的小梁隔板,以及由于未凝固血液分层而产生的液-液平面。皮质骨可见弯曲和分隔,在 MRI 中呈现低信号强度。 结合放射学和磁共振成像的表现,可以高度怀疑动脉瘤样骨囊肿。对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有帮助的关键发现包括:1)患者通常是 20 岁以下的年轻人;2)膨胀性的骨质病变被一个薄薄的低信号强度边缘所包绕;3)在 T2 加权图像上,病变呈不均匀的高信号;4)在 T2 加权的磁共振成像上可见多个液-液平面。然而,要做出最终诊断,必须进行准确的组织病理学评估,以排除许多可与动脉瘤样骨囊肿相似的病变,例如巨细胞瘤、出血性囊肿、软骨瘤、肾细胞癌和甲状腺癌的转移瘤、浆细胞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纤维性骨发育不良、血友病假瘤、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等。巨细胞瘤是可膨胀的单发溶骨性骨病变,但其侵袭性不及动脉瘤样骨囊肿。出血性囊肿并不表现为膨胀性,多位于长骨的骺部。软骨瘤具有典型的磨玻璃样改变,且常无疼痛。其他列入鉴别诊断的病变则可根据影像学表现以及实验室和临床检查结果加以排除。
胫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本例患者为 13 岁男孩,主诉左腿疼痛逐渐加重,伴活动受限。根据提供的 MRI 影像可见:
基于患者年轻(13 岁)、影像学表现为偏心性骨质膨胀性病变、出现液液平面、内部信号不均且含血性成分,下列诊断可被纳入考虑:
综合患者年龄(13 岁)、临床症状(疼痛逐渐加重且无外伤史)、影像学特征(多房性囊变、膨胀性骨质破坏、液液平面以及边缘皮质变薄但完整),最可能的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ABC)。
若要最终明确诊断,应进行病理活检或术中快速病理检查,以排除其他溶骨性及出血性骨病变;但根据目前影像学特点,动脉瘤样骨囊肿为首要考虑。
对于动脉瘤样骨囊肿,常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刮除+自体或同种异体骨移植,或在一定条件下行病灶内药物注射治疗。具体方案可根据病变大小、局部骨质破坏程度及临床症状来确定。以下为可行策略:
在手术或治疗后,通常建议配合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以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复发率:
在制订运动处方时可借鉴 FITT-VP 原则(频率 Frequency、强度 Intensity、时间 Time、类型 Type、进度 Progression、体量 Volume),根据患者骨骼修复进度和整体耐受度个体化调整,保证安全性和渐进性。
本报告为基于当前影像与临床信息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对于任何治疗决策,仍需结合实际病理结果、实验室检查和专科医生评估,请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
胫骨动脉瘤样骨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