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左腹股沟疼痛已有三个月病史,并在运动时加重。体格检查显示耻骨联合左侧有局限性压痛,未见软组织肿胀或皮肤变色。常规血液分析显示炎症指标无升高。
一名足球运动员有左侧腹股沟疼痛史已达三个月,运动时加重。在体格检查中可见耻骨联合左侧局限性压痛。未见软组织肿胀或皮肤变色。常规血液分析显示炎症指标未升高。
耻骨联合的平片显示,在左侧耻骨内侧和下方存在一个边界不清晰且不规则的溶骨性病灶。病灶的一部分由硬化缘界定。盆骨骨显像显示左侧耻骨有明显的示踪剂摄取,并延伸至耻骨下支。
盆腔冠状位SE T1加权MR图像显示,与对侧相比,左侧耻骨的骨髓信号强度减低(箭头所示)。
在轴向turbo SE T2加权MR图像上,该病灶表现为局部信号强度增高区域(arrow)。未见相关软组织肿块。
根据临床病史和影像学所见,鉴别诊断包括肿瘤或类似肿瘤的病变、骨髓炎以及慢性撕脱性损伤。活检显示正常的透明软骨以及反应性骨硬化,符合chronic avulsive injury。
慢性撕脱性损伤是一种痛苦的疾病,由于在年轻患者肌腱肌肉附着于骨突的部位发生慢性肌肉过度使用和反复微创伤而导致。事实上,在未成熟的骨骼中,肌腱肌肉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骨突。骨突是牵拉性骺,它们作为肌肉和肌腱的起点或止点。
骨盆的骨突是急性和慢性撕脱性损伤的常见部位。在本病例中,过度使用缝匠肌、长收肌和短收肌会导致耻骨联合处的慢性撕脱性损伤,这即为缝匠肌-收肌综合征。
在年轻运动员,尤其是足球运动员中已有相关报道。当腿处于外旋状态踢足球时,会导致强力内收和剧烈的髋关节屈曲。急性撕脱表现为骨突与其下方骨骼的分离,而慢性撕脱伤中反复出现的微创伤会引起骨溶解和反应性硬化。然而,由于损伤具有反复性,骨溶解在修复性硬化中占主导地位。组织修复能力被反复的损伤所超越。
由此产生的放射学图像可能非常混乱,类似于尤因肉瘤或其他侵袭性病变所见的虫蚀样表现。骨溶解与硬化的结合甚至可以被误认为是骨髓炎。由于该病变在影像上与骨髓炎相似,缝匠肌-收肌综合征也被称为创伤性耻骨炎。
正确的诊断需要结合典型的临床病史(慢性收肌过度使用)、患者年龄(病变位于骨突处)以及放射学发现综合判断。
MR成像表现包括耻骨内的骨髓水肿,可延伸至耻骨支内侧和下方区域,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强度、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强度。骶骨应力性骨折或骶髂关节退变可与缝匠肌-收肌综合征同时出现,因为异常应力可能会沿骨盆环传播。
髋部慢性撕脱性损伤
目前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1. X 线影像:可见耻骨联合附近(左侧)骨质的局灶性破坏与反应性硬化并存,形成类似“虫蚀样”改变,局部骨皮质连续性尚可。
2. 骨扫描:左侧耻骨联合处及其周边区域示局部放射性摄取增高,提示局部骨活性增高、代谢异常。
3. MRI:在耻骨支内侧及下方可见明显的骨髓水肿信号,T1 加权序列上呈低信号,T2/STIR 序列上呈高信号。同时在肌腱附着处可见信号异常,提示慢性牵拉损伤所致的炎性或修复反应。
结合患者年龄(14 岁)、运动史(踢球)、临床症状(局部疼痛,活动时加重),以及影像呈现的骨质破坏与修复并存、骨髓水肿及附着点牵拉等特征,最符合慢性撕脱性损伤(Gracilis-Adductor 综合征,亦称“创伤性耻骨炎”)。
(1)频率(Frequency):早期可每周 3~4 次、每次 20~30 分钟的低强度恢复性训练,根据耐受度逐渐增加到每周 4~5 次。
(2)强度(Intensity):从极低或低强度活动(如平地散步、基础舒展练习)开始,待局部疼痛及压痛明显改善后再逐渐增加肌力训练(如徒手加阻力、弹力带训练)。
(3)时间(Time):初期单次 20~30 分钟,拆分为多段进行,缓解疼痛和疲劳后可延长至单次 30~45 分钟。
(4)类型(Type):以拉伸、关节灵活度训练和稳定性练习为主,可配合核心肌群锻炼(如桥式、平板支撑),后期逐渐过渡到低冲击性的有氧运动(如椭圆机或游泳)。
(5)进阶(Progression):在持续 2~3 周、症状缓解并具备一定的肌肉力量基础后,可酌情恢复部分专项运动(如轻度踢球练习),但仍应避免剧烈踢球动作。根据疼痛情况逐步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确保避免二次损伤。
如有骨质脆弱或其他潜在疾病,应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评估,调整康复速度和训练方式,以保证安全。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病史和影像资料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髋部慢性撕脱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