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有双侧髋关节疼痛的长期病史,且症状逐渐加重。性生活时症状尤其令人困扰。进行了骨盆正位X线检查。
患者有长期的双侧髋关节疼痛病史,并且疼痛逐渐加重。在进行性行为时症状尤为明显。拍摄了骨盆的AP(前后位)X线片。
髋臼内移(Protrusio acetabuli)指髋臼底向骨盆内突出。其定义如下:
1. 髋臼穹顶位于Kohler线的内侧。Kohler线是从髂骨的骨盆边缘到坐骨体内侧边缘所画的一条线。
2. 中心缘(CE)角大于35度。CE角是由一条从髋臼边缘到股骨头中心的连线与另一条垂直于连接两侧股骨头中心连线所形成的角度。
髋臼内移可能是由于髋臼内侧薄弱骨在多次、反复的应力性骨折后发生重塑所致。已经描述了原发型和继发型两种形式。原发型(特发性)髋臼内移通常见于中年女性,约有三分之一病例为双侧受累。继发型则与引起髋臼底变弱的疾病相关。单侧受累可见于创伤(中心型骨折脱位)、感染性关节炎(结核或化脓性)、纤维异常增殖症以及马凡氏综合征。双侧受累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幼年慢性关节炎、骨软化和佝偻病、佩吉特病、马凡氏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以及偶见的骨关节炎。继发型髋臼内移也可能由全髋关节置换、臼杯成形术或股骨头假体导致。该畸形可持续进展,直至股骨颈接触骨盆侧壁。治疗方式为全髋关节置换,并通过植骨来重建髋臼内侧壁。
双侧特发性髋臼内陷
对不起,我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如果您有具体需要翻译的英文文本,请提供该内容,我会为您进行准确的中文翻译。
1. 骨盆正位 X 线片可见双侧髋臼内缘向内突,呈现髋臼顶点越过 Kohler 线(从髂骨内侧缘至坐骨体内侧缘的连线)。
2. 双侧中心缘角(CE 角)增大,超过 35°,提示股骨头相对于髋臼覆盖范围增多。
3. 股骨头见深入骨盆方向的改变,髋臼内突使髋关节间隙仍可见,未见明显关节面破坏或大量增生性改变。
根据患者 28 岁女性、临床症状为双侧髋关节疼痛(性生活时尤为明显)以及上述 X 线表现,考虑以下诊断或鉴别诊断:
结合影像学所见、患者年龄及临床症状,最可能的诊断是:双侧髋臼内突(更倾向于原发性髋臼内突)。
若需排除继发性病因,如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骨代谢异常,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炎症指标、免疫学检查、骨代谢指标等),并根据需要进行 MRI 或 CT 检查以进一步评估髋臼内侧壁的结构完整性。
1. 保守治疗:
・ 对症镇痛:选择合适的消炎止痛药物(如 NSAIDs)以减轻疼痛和炎症。
・ 体重管理:避免体重过度增加以减轻髋关节负荷。
・ 物理治疗:可采用温热理疗、超声波等手段,辅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减轻疼痛。
2. 手术治疗:
・ 当患者症状严重或关节破坏明显时,可考虑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中可配合植骨以重建髋臼内侧壁,防止假体过度内陷。
・ 对于年轻或关节软骨尚可的患者,若保守治疗无效,也可评估能否行关节成形和髋臼重建手术。
3. 康复与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 频率(Frequency):每周至少 3~4 次针对髋部关节的康复训练。
・ 强度(Intensity):根据自身耐受程度进行低至中等强度训练,如水中行走、下肢力量练习。避免过度旋转或屈伸幅度过大的动作。
・ 时间(Time):每次训练可持续 20~30 分钟,若疼痛明显可分段进行,如每次 10 分钟、日内 2~3 次。
・ 类型(Type):以保护髋关节为主,可选择椭圆机锻炼、骑自行车姿势调整后的低阻力骑行、以及水疗(如水中步行、水中抬腿等)等对关节冲击较小的有氧运动。
・ 进阶(Progression):随着症状改善和关节稳定度提高,可逐渐增加运动时长与频率。若进行力量训练,可在轻度抗阻下进行髋关节外展、内收、后伸等动作,循序渐进增加负荷。
・ 体积与回恢复(Volume & Pattern):整体运动量需根据每天的疼痛程度与疲劳度灵活调整,鼓励间歇休息,避免持续过度负重。
4. 特别注意事项:
・ 髋臼内突患者由于髋关节结构改变,训练中要避免任何可能使股骨颈或髋臼受力过度的动作。
・ 如需特殊动作(包括性生活体位等),可与康复治疗师或专科医生充分沟通,寻找减轻疼痛与避免关节损伤的体位。
本报告仅为基于当前影像及病史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疗机构之诊断和治疗意见。患者应结合自身情况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作出最终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双侧特发性髋臼内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