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肩关节后脱位并伴有肱骨头及颈部骨折。
一位患者在自行车事故后摔倒,被送入急诊科。入院时,她主诉右肩疼痛,同时头部出现疼痛性肿胀,与软组织血肿相符。
右肩常规X线显示:在前后位(AP)片上可见肱骨外科颈及近端骨干呈螺旋形骨折,移位程度较小。肱骨头与关节盂前缘之间的关节间隙稍有增宽,但未见明显的肱骨头内旋。后斜位片证实了该骨折,可见肱骨头与关节盂之间有少许重叠。
肩胛Y位片显示肱骨头相对于关节盂呈后向错位。右肩CT扫描包括关节盂中段水平面的图像,显示肱骨头向后脱位。由于骨折,关节盂后缘嵌入肱骨头的裂隙样缺损中,使肱骨头固定于此位置。
在关节盂下三分之一水平面的图像中,可见关节盂后缘更深地嵌入此缺损。可清晰评估穿过肱骨头并在肱二头肌沟外侧终止的骨折线走行。
在肱骨外科颈水平面的图像中可见肱骨骨折线,骨折移位较轻。根据影像学结果,诊断为肱骨头和肱骨颈骨折合并肩关节后脱位。
后方肩关节脱位并不常见,仅占所有肩关节脱位的约2%至4.3%。它可能发生在手臂内收、内旋和屈曲时的摔倒后,以及电击疗法和癫痫发作后。直接撞击前方肩部也可能是诱因,但并不常见。
据估计,大约40%至50%的后方肩关节脱位在初次评估时会被忽视,尤其是在传统的AP位X线片上。以下体征对于诊断至关重要:在AP位片上,肱骨头固定于内旋;肱骨头关节面与盂腔边缘之间的距离可能增大;在肱骨头内侧可能出现一条垂直线(“贯穿线”),表示存在压缩性骨折;最后,可能伴有肱骨小结节骨折。当发现单独的小结节骨折时,应考虑合并后方脱位的可能性。在45º后斜位(中心X线与盂关节面切线对准)上,后方脱位表现为肱骨头与盂出现重叠。在肩胛Y位(或腋位)X线片上,肱骨头投射于盂的后方。
强烈建议进行CT扫描,以确认脱位的存在并评估肱骨头受撞击骨折的大小及其骨折线的走向。
后方盂肱关节脱位
没有提供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1. X 光片显示:
- 肱骨头在肱盂后方错位,可见明显肱骨头与关节盂对位异常,提示肩关节后脱位。
- 肱骨头与颈部存在骨折征象,可见肱骨头轮廓不规则,局部骨小梁连续性中断。
- 肱骨颈部区域可见骨折线,部分骨质分离或重叠。
- 肩关节间隙形态异常,肱骨头被固定于内旋状态。
- 可能见到肱骨小结节(即小隆突)骨折的征象,需与CT扫描综合分析。
2. CT 扫描显示:
- 确认肩关节后脱位的位置关系,肱骨头明显向后移位。
- 肱骨头内侧面有压缩性骨折表现(肩后脱位常伴随凹陷性骨折)。
- 肱骨头与颈部骨折线走行清晰,可见骨折片大小与形态,部分骨折片可能与主干分离。
- 关节盂边缘及肩袖肌腱附着区暂未见明显大的骨折片离散,但需结合临床检查排除软组织损伤。
1. 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头和颈部骨折:
- 影像上最突出表现为肱骨头向后方移位,且见骨折线。
- 典型于电击、癫痫发作或外伤时肢体处于内旋、内收姿势所致。
- 与小结节或肱骨头压缩性骨折密切相关,符合文献中对肩关节后脱位罕见但易漏诊的描述。
2. 肩关节前脱位伴反常骨折(鉴别诊断,可能性低):
- 部分外伤机制也可导致肱骨头骨折,但前脱位时肱骨头常向前(或前下)错位。
- 影像并未支持肱骨头前移位。
3. 其他肩关节周围创伤(软组织损伤、不完全脱位等):
- 单纯软组织病变或盂肱关节半脱位在X光或CT可见间隙变形,但此处骨性脱位和骨折证据明确,可排除以上可能的主位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上述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病史(外伤致后脱位的典型机制),最可能确诊为:
肱骨头与颈部骨折合并肩关节后脱位
建议进一步结合体格检查及或MRI评估肩袖肌腱、肩关节盂唇及软组织损伤情况,但从骨骼结构上看,后脱位与骨折已较明确。
1. 治疗策略:
- 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 对于肩关节后脱位,若无明显骨折片分离且稳定性较好,可在良好麻醉与肌松条件下尝试手法复位。若骨折线复杂或关节面损伤严重,宜行手术干预(如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关节置换)。
- 术后或保守治疗: 若骨折片不稳定,进行内固定以恢复关节面稳定性。保守治疗主要用于骨折移位小或患者一般情况不耐受手术者,但需警惕后脱位难以维持复位。
- 镇痛与抗炎治疗: 可根据疼痛程度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或其他镇痛手段,结合冰敷或物理治疗缓解肿胀与酸痛。
2. 康复和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 早期阶段(术后或复位后1~2周)
· 频率(Frequency):每日进行2~3次简易练习,持续5~10分钟。
· 强度(Intensity):被动活动或在专业人员协助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疼痛刺激。
· 时间(Time):每次训练5~10分钟,以不产生明显疼痛为度。
· 方式(Type):静力收缩练习(等长训练),腕部、肘部及肩部轻度被动活动。
· 进阶(Progression):若疼痛控制良好、骨折线愈合趋势稳定,可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 中期阶段(复位/固定后3~6周)
· 频率:每周3~5次;
· 强度:在无痛范围内进行主动关节活动度练习,配合弹力带或轻重量辅助训练;
· 时间:每次训练15~20分钟,循序渐进延长;
· 方式: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练习、肩袖肌力训练;
· 进阶:随着活动度提高与骨折愈合,可加强肌力和稳定性训练,如肩关节周围肌群的抗阻训练。
- 后期阶段(6周以后至3个月)
· 频率:每周3~5次;
· 强度:根据康复评估,逐渐增加负荷与活动范围;
· 时间:每次20~30分钟,可分段进行;
· 方式:渐进性抗阻训练、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功能性训练(如日常生活动作模拟);
· 进阶:根据复查影像及肌力测试结果,逐步过渡到日常或运动所需强度。
- 注意事项:
· 保持运动量适度,若出现明显疼痛、肿胀或功能退化,应及时就医复查;
· 若患者骨质疏松、慢性疾病或心肺功能受限,应个体化调整运动方式及强度;
· 注意肩关节正确姿势与动作轨迹,避免再次暴力或反复冲击肩部。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及所提供信息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意见。若有进一步检查或治疗需求,建议及时就医并遵从专科医生建议。
后方盂肱关节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