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表现出左髋关节疼痛和跛行,病程已持续 24 小时。他发热,体温达到 39.3°C。
患者表现出左髋疼痛和跛行已持续24小时。其体温升高,达39.3°C。体格检查显示髋关节活动范围良好,仅有轻微受限。患者不愿负重。尿试纸检测显示蛋白1+,未见白细胞或血。实验室结果为血红蛋白(Hb)12.8 g/dl,白细胞计数(WCC) 6.19 x 109,血浆黏度1.62,C反应蛋白(CRP)117 mg/l。
骨盆和股骨的X光片正常。紧急超声检查未见髋关节积液或盆腔积液。入院后第二天,血培养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氯西林敏感。随即开始了适当的肠外抗生素治疗。进行了三相骨显像,动态、血池及静态图像均显示左髋周围同位素摄取增高,提示髋部感染。骨盆的MRI扫描显示在髋臼周围的左侧髂骨内有局限的骨髓水肿区域。该异常与最近的骨扫描所示一致,提示骨髓炎。在接受10天的肠外抗生素后,他已无发热并可进行全范围的髋关节活动。口服抗生素继续使用了6周。此后8周的随访未发现任何临床或影像学复发。
儿童骨盆骨髓炎是一种不常见的病变。对于任何发热并出现大腿或髋关节活动受限和/或步态异常的儿童,都应将骨盆骨髓炎考虑在鉴别诊断中(1)。儿童骨盆骨髓炎的鉴别诊断包括髋关节或骶髂关节的化脓性关节炎、Legg-Calve-Perthes病、髋关节毒性滑膜炎,以及较少见的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累及骨的肿瘤和腹膜后脓肿。骨盆骨髓炎的诊断基于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5)。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平片改变通常滞后于感染发展7至10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三相骨扫描是金标准,包含血流相(血管造影相)、骨早期摄取相(血池相)和延迟摄取相(延迟骨相,2小时后)。这一过程可帮助区分蜂窝织炎与骨髓炎。骨髓炎在骨扫描中的表现为三相均有摄取增高,尤其是第三相。有时可见显像缺损(“冷”点),多见于婴儿,系严重骨髓内血栓形成及高压骨内脓液压迫营养动脉所致。文献报道骨扫描对骨髓炎的敏感度范围为32%~100%(5)。Ferley等采用三相扫描技术和高分辨率伽马照相机,在一项大型儿童研究中发现其敏感度为89%、特异度为94%。镓-67柠檬酸盐是最早用于检测炎症过程的显像剂。尽管早期结果较为乐观,但顺序进行的锝-镓扫描准确率仅70%。在可疑骨髓炎部位存在其他病变(如骨不连、手术或神经病性关节)时,顺序进行的锝-镓扫描尤其不可靠(5)。如今正在评估铟-111标记的白细胞、铟标记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以及锝-99m标记的白细胞。在对100例各种疑似感染和炎症患者的研究中,应用Tc-99m标记白细胞(HMPAO-WBC)的敏感度达100%、特异度为95%。在MRI检查中,骨髓异常比X线片上出现溶骨性改变更加敏感,而且在疾病早期就可发现。活动性骨髓炎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5),这源于水分取代骨髓脂肪,表现为水肿、渗出、充血及缺血。在Morrison等人的研究中,增强且脂肪抑制的MRI相比未增强的MRI敏感度由79%提升至88%,特异度由53%提高至93%。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一种顺磁性物质)也有助于区分有血供和受炎症影响的组织与脓肿典型的围边缘强化。MRI技术在骨髓炎的诊断中前景良好,但用于全身检查仍受限。这对儿科患者尤为重要,7%的病例中可见多灶性病变。骨显像优于MRI作为初步检查,因为其价格较低、较少需要镇静,而且儿童可进行多次扫描,从而提高检出率。对于需要外科干预的病例(如脊柱和骨盆感染)以及临床资料冲突或对抗生素治疗无反应的感染病例,则保留MRI检查。Unger等的对比研究提示,MRI诊断骨髓炎的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96%,而骨显像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和65%。由于MRI能够区分软组织病变与潜在的骨髓病变,可在骨显像阳性后进一步提高骨髓炎诊断的特异度和准确度。CT可作为骨显像正常或结果模糊,但临床上强烈怀疑骨盆骨髓炎时的第二或确认性检查。尤其是螺旋CT在显示骨质破坏、骨内积气和死骨方面优于MRI,并可应用于脊柱、骨盆和胸骨。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易获取、无电离辐射的技术,在骨膜下脓肿的病例中,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和引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用。Sammak等对当前用于骨髓炎诊断的成像技术进行回顾后认为,各种成像方法在骨髓炎的诊断中相互重要且具有互补性,而非相互竞争。充分了解每种成像技术的局限性对于避免诊断和治疗的延误以及预防可能的并发症至关重要。
骨盆骨髓炎(左髂骨)
没有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1. 盆腔正位X线:可见患侧(左侧)髂骨区骨质密度轻度异常,但由于急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常滞后,早期仅能观察到可疑的骨质结构改变或软组织肿胀。
2. 骨扫描(三相骨扫描):显示左侧骨盆区域在血流相、血池相及延迟相均有显著异常放射性浓聚(“热区”),与骨髓炎相符。
3. MRI:在T1加权像中,左髂骨及周围骨髓信号减低(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则可见高信号区,提示骨髓水肿或炎症渗出。局部可见软组织略有渗出或炎性增厚。整体表现符合急性或亚急性骨盆骨髓炎的影像学特征。
基于上述影像学表现及患儿发热、左髋疼痛与跛行等临床症状,可考虑以下可能性:
1. 骨盆(含髂骨)骨髓炎:骨扫描、MRI出现三相均增高或在T2加权像显示明显高信号是解剖学及功能学上诊断骨髓炎的重要依据;急性发热、局部疼痛符合该病发病特点。
2. 髋关节或骶髂关节的化脓性关节炎:在该年龄段亦常见。若单纯关节受累,MRI更有助于观察关节积液及软骨破坏,但通常骨扫描亦可有异常。
3. Legg-Calvé-Perthes病:常见于儿童,但其特征性表现多局限于股骨头软骨塌陷、股骨头结构改变等,本例明显累及髂骨或骨盆中心区域,不太符合。
4. 毒性滑膜炎:一般症状较轻,影像学上不会出现明确骨髓异常,故不大符合本例明显的骨扫描及MRI信号改变。
5. 其他罕见病变(如某些肿瘤、结缔组织病或其他脓肿等):若存在局部软组织包块或肿瘤性改变,也可出现类似症状。但从现有影像特点及急性发作病程看,恶性肿瘤等概率较低。
结合患者的高热症状(体温可达39.3℃)、左髋或左侧骼骨区疼痛、骨扫描的三相增高以及MRI所示典型骨髓炎信号改变,最可能的诊断为:
左侧骨盆(髂骨)急性骨髓炎(急性盆骨骨髓炎)。
若临床仍有疑虑,可进一步结合血液学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及细菌学培养(血培养或穿刺活检)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1. 药物治疗:
- 抗生素治疗:首选经验性覆盖常见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广谱抗生素,待病原学检测结果明确后,可根据药敏试验调整。疗程应足够长,一般至少4~6周,以防复发。
- 解热镇痛: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物以缓解全身和局部症状。
2. 手术介入:
- 若出现脓肿或骨内高压、或影像提示明显死骨/脓腔时,可考虑进行外科干预,包括清创引流、病灶刮除等。
- 手术方式应基于病灶范围及孩子的整体状态,由骨科专科团队酌情决定。
3. 康复与运动处方:
- 在急性炎症控制及疼痛缓解前,建议减少患侧负重,必要时使用拐杖或其他辅助支具,限制髋关节过度活动,预防炎症进一步扩散。
- 随着症状改善,逐步增加关节轻度活动,如卧位或坐位时进行缓慢的髋关节屈伸、外展和内收练习,密切监测疼痛及发热情况。
- FITT-VP原则示例:
① 频率(Frequency):初期每日1~2次,视耐受情况增加至每日2~3次。
② 强度(Intensity):从不引发明显疼痛和疲劳的低强度开始,疼痛评分维持在轻度(如VAS 2~3分以内)。
③ 时间(Time):每次10~15分钟,根据康复进展逐渐延长至20~30分钟。
④ 方式(Type):可选关节主动活动、在水中的髋关节活动(若条件允许)以及轻量抗阻训练(待完全缓解期时再开展)。
⑤ 进度(Progression):随患儿抗生素治疗和局部症状改善,逐步加大活动范围与训练负荷。密切监测患侧疼痛、体温及血液指标,以决定是否进一步调整运动方案。
- 整体康复过程需在小儿骨科和康复科的密切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并避免过度负重导致病情反复。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信息的参考性医学分析,不能替代线下的面对面诊断或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具体方案请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并遵循专科医师指导。
骨盆骨髓炎(左髂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