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异位骨化

临床病例 18.08.200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0岁,女性
作者: D V Thomas, C Lopez and A M Davies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患者因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入院,并在术后出现并发症,需要在重症监护室长期住院 88 天。她出现了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

影像学表现

该患者因穿孔性十二指肠溃疡入院并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经历了极其困难的恢复期,并发肺炎、败血症以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她在重症监护病房住了 88 天,其中有 70 天需要使用人工呼吸机。随后,她在康复病房接受治疗后才出院。出院前发现患者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受限,对这些关节进行了正位 X 线检查,结果显示关节周围存在异位新骨形成。

病情讨论

异位骨化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局部骨或软组织损伤、全关节置换术或烧伤,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痉挛或瘫痪关节周围发生。神经源性异位骨化通常发生在遭受创伤性脑或脊髓损伤的患者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患者并没有任何脑或脊髓损伤的证据。然而,她在重症监护治疗过程中,曾被医源性地诱导处于神经肌肉麻痹状态。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的形成病因尚未明确。关节周围的新骨形成倾向出现在主要的大关节,尤其是髋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和膝关节。外周关节几乎从不累及。关节创伤、骨折的外科固定,以及附近存在压疮都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增高有关。骨化通常位于肌肉平面之间。其发生时间因人而异,可在受伤后2周至12个月内出现。骨化成熟(即骨生长停止)的时间更具变动性,主要根据影像学表现、碱性磷酸酶水平的稳定以及锝扫描活动的下降或稳定情况来判断。

从影像学角度来看,三相骨扫描(使用99m-锝亚甲基二膦酸盐)似乎是早期检测的最佳方法,通常在2-4周内即可发现。最初的X线片常在2个月左右可见边缘模糊、蓬松的骨化阴影,随后其体积增大并逐渐变得清晰,甚至形成清晰的皮质结构。CT扫描有助于清晰地确定骨化的范围,尤其在术前规划中极为重要。

治疗策略包括非手术方式以缓解相关疼痛、维持关节活动度,使用如吲哚美辛、二膦酸盐和低剂量放射进行抗炎治疗。也可进行外科手术切除异位骨。对于某些类型的异位骨化而言,无论在术前还是术后结合放射治疗均显示出一定的积极效果。

主要的鉴别诊断包括骨化性肌炎(其骨生成位于肌肉内部)。其他会导致软组织钙质沉积的疾病还包括肿瘤性钙质沉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痛风和假痛风、关节周围软骨瘤、局限性钙质沉着以及维生素D过量。

鉴别诊断列表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

最终诊断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

证书

没有提供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髋关节 - 前后位

icon
髋部 - 前后位视图

膝关节 - 前后位

icon
膝关节 - 前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