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因疲劳、发热、出汗和腰背痛持续35天而入院。她的家中有6名成员出现过类似症状。
患者因持续35天的疲劳、发热、出汗和腰痛而入院。她的家庭中有6人出现过相似症状。体格检查时发现脾肿大以及下腰部触诊敏感。红细胞沉降率为35 mm/首小时,C反应蛋白(CRP)为40 mg/l。血常规结果正常,只有白细胞水平轻度升高。腰椎侧位平片显示L4椎体下终板和L5椎体上终板存在明显的硬化性改变,其它椎体仅有轻度的退行性变化(图1)。自旋回波T1加权矢状位磁共振图像显示L4和L5椎体及其间盘信号减低(图2a),并在椎前旁椎缘区可见软组织成分。相应的梯度回波T2加权矢状位磁共振图像显示椎体和椎前区域信号略微增高(图2b)。静脉推注10 ml对比剂后采集的矢状位磁共振图像可见椎体和前方软组织肿块轻度强化(图2c)。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测呈阳性,抗体滴度为1:3720。血培养也检测出布鲁氏菌(Brucella mellitensis)。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在地中海国家流行的人畜共患疾病。该疾病可通过与受感染动物的直接接触或摄入受污染的乳制品而传播给人类。 布鲁氏菌病的骨关节表现包括:关节炎、骶髂关节炎、骨髓炎、椎体炎、腱鞘炎和滑囊炎 [1]。椎体受累的部位依次为腰椎、胸椎和颈椎。 由于椎旁脓肿形成,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可出现严重的血管和神经并发症 [2]。早期在侧位X线片上可见轻微退行性改变,可能导致误诊 [3]。椎旁和硬膜外肿块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因此在布鲁氏菌病中,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2]。脊柱的普通X线片在疾病的最初数周内敏感度较低 [4];而且其放射学表现与退行性疾病相似 [3]。 感染性脊柱炎(同时涉及椎体骨结构和椎间盘空间的感染)占所有骨髓炎病例的2%至4%,且患病率正在上升 [5]。儿童与成人在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方面的差异,可用发育解剖学差异来解释。退行性椎间盘疾病、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以及长期血液透析相关的脊柱关节病都可能在影像上模拟感染性脊柱炎。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内部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椎间盘高度丢失,以及邻近椎间盘的终板骨髓发生变化。终板I型改变在T1加权像上信号减低、T2加权像上信号增高,可能与布鲁氏菌病感染改变相似。椎间盘真空现象、界限清晰的终板硬化和侵蚀、以及在T1加权像上包绕终板低信号区的高信号条带,是鉴别诊断中最有用的发现。患者相对年轻、以及有与受感染动物接触的经历,也能帮助进行鉴别诊断。 尽管已报道有多种革兰阳性菌、分枝杆菌和真菌引起椎间盘间隙感染和脊柱炎,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椎间盘活检中被检出得最多。单凭影像学难以对感染性脊柱炎作出准确诊断,但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在培养中对感染微生物的直接检出,以及特异性血清学检测,都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结核性脊柱炎具有相对于其他微生物所特有的影像学特征,可以通过放射学方法加以区分。它通常累及胸腰段脊柱,可伴或不伴肺部病变。累及相邻的两个椎体、通常伴有大型椎旁脓肿以及明显的骨质减少,是重要的诊断线索。疾病晚期可出现明显的后凸畸形。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
(无英文内容可翻译)
1. 从提供的腰椎侧位X线影像可见腰椎椎体边缘有轻度骨质改变,部分椎间隙显示变窄,特别是腰椎下段椎间隙(例如L3-L4或L4-L5)处明显。椎体终板存在模糊或轻微侵蚀的迹象,局部骨密度减低。
2. MRI影像上可观察到受累椎体终板T1加权信号减低,T2加权信号增高,提示椎体及椎间隙区域可能存在炎性或感染性病变。部分影像可发现椎旁(或硬膜外)可能存在软组织肿胀或脓肿样改变。
3. 未见明显的压缩性骨折或显著的椎体塌陷,但椎体内及椎旁异常信号仍提示感染或其他破坏性病变的可能。
4. 与常见退行性变相比,受累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及终板信号改变更显著,且在T1、T2加权像上与单纯退变样改变不完全一致,需要结合临床进一步鉴别。
综合患者年龄(62岁)、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持续时间长达35天,且家族中多人有相似病史;影像上提示椎体和椎间盘共同受累以及可能存在椎旁炎症或脓肿;依据当地流行病学及血清学检查提示布鲁菌感染的可能性增高。
最可能的诊断为:布鲁菌性脊柱炎(Brucellar spondylitis)。
若仍需进一步确认,可行血培养、骨髓或病灶穿刺活检及布鲁菌相关血清学检查(Rose-Bengal、布鲁菌凝集试验等)明确病原。
1. 药物治疗:
- 针对布鲁菌性脊柱炎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联合抗生素(如多西环素+D-链霉素或喹诺酮类)足量足疗程,一般需持续6周至3个月乃至更久,具体方案需结合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
- 加强支持治疗与营养,定期检测肝肾功能以监测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
2. 保守及辅助治疗:
- 急性发作期可予适度卧床休息,佩戴支具或护腰以减轻患处负担。
- 视椎旁或硬膜外脓肿的严重程度,必要时可进行外科干预引流,但多数学者主张在规范抗菌治疗基础上密切随访评估。
3. 康复与运动处方:
- 阶段一(急性期/疼痛明显期):建议保护性活动。可进行轻度床旁肢体活动,如踝泵、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避免过度腰部负重。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
- 阶段二(亚急性期/症状缓解期):在抗菌治疗稳定后,可进行轻度腰背肌训练(如桥式训练、下背伸展等),并结合简易的核心力量训练,每周3-4次,每次约15-20分钟,强度以无明显疼痛为准。
- 阶段三(恢复期):逐渐增加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平地快走、轻度游泳或自行车),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核心和腰背肌力训练逐步增加次数和组数,遵循“FITT-VP”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体积Volume、进度Progression)循序渐进,避免一次性负荷过大。
- 全程康复训练需个体化,若患者存在骨质疏松或心肺功能不佳等,需要在运动强度与安全保护上做相应调整。
本报告基于现有影像及病史资料进行的初步分析,仅供临床参考,不能替代面对面医疗诊断或专业医师意见。如有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就诊并与专业医生讨论后续诊疗方案。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