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的杆菌性血管瘤病

临床病例 08.10.200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7岁,男性
作者: P. Braekeveld, K. Verstraete, K. Deprest, E. Van Hecke, M. Kunnen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有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病史,现表现为右足和双下肢疼痛。

影像学表现

一名HIV阳性患者,既往有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病史,现表现为右足及双下肢疼痛。
临床检查显示,双足、双腿及双臂皮肤上有紫褐色结节。组织学证实这些结节为卡波西肉瘤。当时对双下肢及足部进行了常规X线及MR成像检查。患者接受了针对皮肤和骨病变的药物治疗,并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进行了MR检查。
右小腿的常规平片(图1),前后位(A)显示在胫骨及腓骨皮质内可见多个卵圆形且边界清晰的溶骨性病灶。左跟骨及足中部X线侧位片(B)显示跟骨及足中部存在广泛溶骨。右足MR检查(图2),矢状位T2加权像(A)可见跟骨及足中部均存在高信号病灶。 在治疗前的胫骨及腓骨冠状位T1加权像(B)上,双侧胫骨及近端腓骨的骨髓内可见多个小结节状低信号病灶。治疗后的冠状位T1加权像(C)显示,胫骨内的骨髓病灶已消失。该HIV阳性患者的影像学所见由杆菌性血管瘤病引起。通过血清学阳性及对红霉素抗生素治疗的良好反应证实了本诊断。

病情讨论

杆菌性血管瘤病是一种发生于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感染性疾病,由汉赛巴尔通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引起。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这些微生物可导致猫抓病。在被猫抓或咬伤后数周内,通常在肘部或腋窝区域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
杆菌性血管瘤病的特征是高度血管化的皮肤和皮下病变以及溶骨性病变同时存在。这些皮肤病变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与卡波西肉瘤难以区分。组织学上可在高度血管化的皮肤及皮下结节中发现巴尔通体细菌。骨病变通常表现为发生在骨髓和/或骨皮质内的边界清晰的溶骨性区域。在T2加权图像上,该病变信号强度高,而在T1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低。也有少数病例出现皮质破坏和骨髓浸润的边界不清病变,并伴随一定的骨膜反应。诊断依靠活检(Warthin-Starry染色或电镜检查)和血清学检测。在Tc-99m MPD显像中可发现骨病变存在。
当脾脏和肝脏受到累及时,则称为杆菌性血窦扩张(bacillary peliosis)。治疗主要为长期使用红霉素进行抗生素治疗,可使溶骨性病变逐渐消退并最终愈合。

鉴别诊断列表

杆菌性血管瘤病

最终诊断

杆菌性血管瘤病

证书

(无可翻译的内容)

图像分析

右小腿的常规放射检查

icon
右小腿的普通X线检查
icon
右小腿普通X线检查

左侧跟骨和中足的 MRI 检查

icon
左侧跟骨和中足部的MRI检查
icon
左侧跟骨及足中部的MRI检查
icon
左侧跟骨及中足部的MRI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