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膝疼痛3年,肿块在4个月内逐渐增大。
患者因右膝疼痛3年以及4个月来肿块逐渐增大而入院。体格检查发现右膝关节肿胀和发红。实验室检查除血沉升高外,无其他显著异常。 在右膝侧位平片上,可见膝关节及胫骨周围的软组织密度。病灶内存在大范围钙化,邻近病灶的胫骨皮质表面受到侵袭(图1)。对右膝和胫骨近端进行横断面CT扫描显示,膝关节及胫骨周围出现等密度肿块,内部可见显著的斑点状和线状钙化(图2)。 在矢状面自旋回波T1加权MR成像中,肿块与肌肉组织相比呈不均匀等信号,钙化部位在图像上表现为信号空缺(图3a)。在梯度回波T2加权图像上,肿物呈不均匀高信号,肿物前方可见类似假被膜的表现(图3b)。在对比剂注射后获得的T1加权图像中,肿块有明显增强,且由于肿瘤直接侵袭,胫骨髓内部分也存在不均匀增强(图3c)。 活检和手术材料的组织病理学评估证实了滑膜肉瘤的诊断。
滑膜肉瘤是一种罕见肿瘤,大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 10%。它最常见于第二和第四个年龄阶段,但可见于所有年龄组 (1)。滑膜肉瘤之名来源于其与覆盖关节表面的滑膜细胞相似。滑膜肉瘤多位于关节附近的肌腱和滑囊处,通常发生于下肢,也可见于上肢、头颈部、腹壁以及踝部。常规 X 线检查时,67% 的病例可发现位于关节附近、边界清晰的软组织密度;30% 的病例可见钙化;20% 的病例可见骨侵犯。CT 显示该病灶比肌肉密度更高,且在显示骨皮质受累和钙化方面优于 MR 成像。虽然仅通过 MR 成像无法做出特异性的诊断,但文献中描述了一些影像学特征。滑膜肉瘤可呈现为内部有分隔的异质性多房性肿块,其轮廓通常界限清晰,并可能形成包膜 (1-3)。滑膜肉瘤的 MR 成像特点并不特异,一般表现为较大、边界相对清楚的关节附近肿块,在 T1 加权像上主要呈中等信号,T2 加权像上也呈中等信号。滑膜肉瘤在注射钆剂后可出现明显但不均匀的强化。当在关节肌腱或滑囊附近的肿块中发现出血成分、液-液平面,以及在 T2 加权像上与脂肪相比分别呈高、低、等信号的“三重信号”时,可能提示此诊断 (4)。近期有关滑膜肉瘤动态钆增强成像的研究显示,随着动脉期增强后 7 秒内即可观察到滑膜肉瘤的强化 (5)。这一发现被认为是此类肿瘤中最常见且具有一致性的特点;MR 成像显示约 21-28% 的病例出现骨侵犯。 这些病变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其他类型的肉瘤。需要注意的是,体积较小、边界清晰、均匀的病变,可能会模拟囊性或良性实性病变 (4)。
滑膜肉瘤
未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患者为17岁女性,主诉右膝疼痛3年,近4个月可触及明显肿块,逐渐增大。根据所提供的X线、CT及MRI影像资料,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综合上述影像特点:病变为位于关节旁的较大软组织肿块,界限尚较清晰,但存在钙化、骨质侵袭等表现,与高恶性度软组织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相符。
结合患者年龄(17岁)、临床表现(关节附近软组织肿块,疼痛3年,近来增大明显)及影像学所见,潜在诊断与鉴别诊断包括:
综合患者的年龄、局部症状(长期膝关节痛并逐渐出现肿块)、影像学(钙化、骨质破坏、强化模式、关节旁软组织肿块)以及文献报道的典型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但需强调的是,最终确诊仍需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测来明确肿瘤类型。
注意事项:若患者存在骨质脆弱、心肺功能欠佳或进行化疗、放疗的综合影响,需在运动形式与负荷强度上格外谨慎,建议在专科康复团队指导下完成逐步训练。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作为基于当前提供的影像及病史资料所做的参考性医学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若有进一步问题,请咨询骨科或肿瘤外科等相关专科医师,结合病理、分子检测及临床综合评估后再行最终处理。
滑膜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