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外伤和肘关节疼痛的病史。
患者因外伤病史并伴有肘关节疼痛。
对肱骨和肘关节进行了普通X线检查。结果显示肱骨髁上骨折,以及一个起源于肱骨前内侧面并指向肘关节的骨性突起。这个髁上突是一个意外发现。
肱骨髁上突是一种小的骨性(或骨质)突起,位于肱骨远端前内侧,距离肱骨内上髁约5厘米。它通常向下延伸到上臂。该结构在普通人群中约有1%的发生率,通常在偶然情况下(如本例)被发现,很少具有临床意义。通过Struthers韧带,它可能为圆回内肌提供附加起点。该韧带形成了一个功能性孔道,包绕正中神经,并将此骨突与肱骨内上髁连接。正中神经可能被向外侧推移并受压于肱骨干;在伸肘和前臂旋后时,这种压迫会加重。已有报告称,这些骨刺在轻微创伤后可发生骨折,导致正中神经麻痹。如果较大,可触及骨性肿块。
需要将肱骨髁上突与良性骨软骨瘤区分开,后者通常朝向远离关节的一侧,而肱骨髁上突则朝向关节。磁共振成像(MR)在许多情况下都很有帮助,因为骨软骨瘤中可见明显的软骨帽,而肱骨髁上突中则不可见。如果将该突手术切除后,其组织学表现也与骨软骨瘤不同。
肱骨髁上突起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见肱骨远端内侧近髁上方约5cm处有一小的突起影,呈向尺侧(关节)走行,边缘清晰、皮质连续,以骨质结构为主。此突起形态相对细长,无明显软骨帽样改变,也无明显骨皮质破坏或异常信号。局部肘关节对位关系良好,未见明确急性骨折征象。
此种突起为肱骨下段前内侧的小骨性结构,属于少见的正常变异,约1%的人群中可见。其与骨干走行呈一定角度,指向关节的方向,可形成韧带(Struthers韧带)并可能压迫正中神经。
骨软骨瘤常见表现为突起多朝远离关节方向生长,并可见明显软骨帽。若关节附近有类似骨突起,需要考虑鉴别。
综合患儿年龄、外伤史及影像特征,由于该骨质突起位于肱骨内侧、朝向关节方向,且在X线片上未见明显软骨帽或其他恶性征象,最可能的诊断为肱骨髁上突起(Supracondylar process)。
如仍有疑虑,可进一步行MRI评估是否存在软骨帽或周边软组织受压情况,以排除骨软骨瘤。
由于患儿已有外伤史并伴随肘部疼痛,需要考虑肘关节的稳定性及软组织状况,为避免进一步刺激和损伤,制定以下循序渐进康复原则:
整个康复阶段需遵循FITT-VP原则(频率、强度、时间、类型、运动进阶及个体化适应),随时根据患儿疼痛与关节功能情况调节。
特别注意:若在康复过程中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如手指麻木、感觉丧失或运动障碍),需及时就医,以排除神经受压可能。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当前影像和基本临床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并进行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肱骨髁上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