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梅毒的骨受累:增生性骨膜炎和破坏性骨炎。

临床病例 29.11.202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5 岁,男性
作者: Depetris MA, González Méndez V, Alcalá-Galiano A, Bermejo Moriñigo A, Merino Sánchez C.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45岁男性因左拇指疼痛和肿胀持续两个月就诊于急诊科。他还提到双侧胫骨、右肘和左踝疼痛和肿胀,并伴有低热和体重下降。患者近期无高风险性行为,但提及7年前曾治疗过梅毒。

影像学表现

左拇指的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 (Fig. 1a, b) 显示近节指骨存在弥漫性溶骨性病变,并伴有病理性骨折。 

双侧胫骨的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 (Fig. 2a, b, and c) 显示前骨皮质下的溶骨性病变,并伴有中断的骨膜反应。 

双侧胫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Fig. 3a, b, and c) 和脂肪抑制质子密度MRI (Fig. 4) 显示皮质下溶骨性病变,并伴有少量软组织成分。病灶周围存在侵袭性骨膜反应。MRI显示未累及骨髓。提示骨梅毒病灶的诊断。

骨骼显像 (Fig. 5) 显示双侧胫骨、手部、踝部及足部摄取增高,报告提示肺癌转移。

随后进行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CT),但未提供更多信息 (Fig 6a)。未发现原发肿瘤。

抗生素治疗随访后,PET-CT (Fig.  6b) 显示双侧胫骨及左踝的摄取明显降低。左手斜位X线片 (Fig 7) 显示左拇指近节指骨骨折愈合。

病情讨论

患者的结果和随访

完成了定量快速血浆反应素(RPR)检测,滴度为1/64,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显示阳性结果。血清学结果可能与新感染、不充分的治疗史或治疗后预期的血清学发现相符。

胫骨病变的病理学检查显示非特异性炎性细胞,并无恶性肿瘤证据。免疫组化染色未见梅毒螺旋体。

该患者接受了经验性静脉青霉素治疗两周并按需使用镇痛药。未进行其他治疗。抗生素开始使用后症状迅速缓解。随访PET-CT显示骨病灶的摄取明显减少。抗体滴度显著下降(1/16),11个月后指骨骨折愈合。

背景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性传播疾病。肌骨表现可见于先天性、继发性和三期梅毒。然而,虽然先天性梅毒中骨受累很常见,但在继发性梅毒中却较为罕见 [1]。

Reynolds和Wasserman在1942年对最大样本量的早期获得性梅毒进行了回顾。他们在10000例早期获得性梅毒中仅发现15例骨受累(0.15%) [2]。

一项最近对1964年至2013年英文文献的回顾发现了36例伴有骨受累的继发性梅毒[3]。在该综述中,76%的患者是根据皮肤黏膜表现而怀疑早期梅毒。剩余24%的患者并无梅毒皮肤黏膜病史,高滴度的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是早期梅毒的唯一证据,与本例类似。最常见的骨骼受累部位为四肢长骨和颅骨[3]。

骨痛是最常见的主诉。检查可能发现受累骨骼的压痛以及局部水肿。

骨受累通常表现为增生性骨膜反应,较少见的是破坏性骨炎和骨髓炎。溶骨性病变主要发生在长骨,周围伴有侵袭性的骨膜反应,是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1,2,3,4]。骨显像可能显示多骨性放射性摄取,易与恶性肿瘤相混淆 [5]。影像学对于诊断和评估治疗反应都很重要。

病理学检查通常可见非特异性炎症浸润。在骨病变中通过暗视野显微镜、银染色、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或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到螺旋体较为少见,英文文献中仅报道过5例 [3]。

CT、MRI和骨显像等成像技术的可及性使骨梅毒的诊断更加容易,也比过去有更多的报道 [4]。影像学可以发现无症状甚至无临床症状的骨病变。

梅毒是一种可通过抗生素治疗的疾病 [6]。若不进行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5]。

早期梅毒的骨受累发生率看来可能比此前认为的更高 [3,4,5]。由于影像表现可能与其他疾病(如恶性肿瘤)类似,因此必须牢记这一诊断可能。

已经获得患者签署的书面知情同意书以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骨骼受累于二期梅毒:增生性骨膜炎和破坏性骨炎
化脓性骨髓炎
结核性骨髓炎
转移

最终诊断

继发性梅毒的骨骼累及:增生性骨膜炎和破坏性骨炎

图像分析

目前未检测到任何可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您提供需要翻译的具体文本。

icon
左手第一指的前后位 (a) 和侧位 (b) X 线片显示近节指骨出现弥漫性溶骨性病灶。
icon
左手第一指的前后位(a)和侧位(b)X线片显示在近节指骨存在渗透性溶骨性病变。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正位(a)和侧位(b、c)X线片显示在骨皮质前侧存在皮质内溶骨性病灶(蓝色箭头)
icon
前后位 (a) 和侧位 (b, c) 放射学片显示在前骨皮质(蓝色箭头)内存在皮质内溶骨性病变。
icon
前后位 (a) 和侧位 (b, c) 放射线片显示在前方骨皮质(蓝色箭头)存在皮质内溶骨性病变。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双侧胫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皮质下溶骨性病灶(a),并伴有少量软组织成分。
icon
双侧胫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皮质下溶骨性病变 (a),伴有小的软组织成分。
icon
双侧胫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皮质下溶骨性病变(a),并伴有少量软组织成分。

(未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双侧胫骨的脂肪抑制质子密度MRI图像显示骨皮质内溶骨性病变并伴有少量软组织成分

(无翻译内容)

icon
骨骼扫描显示双侧胫骨(红色箭头)摄取增加、右肘部(蓝色箭头)摄取增加;以及th的局灶区域。

目前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具体文本或内容。

icon
治疗前(a)和治疗后(b)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显示两处t的摄取显著减少。
icon
治疗前 (a) 和治疗后 (b) 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显示两处摄取显著减少

当前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如需翻译请提供具体英文文本。

icon
左手斜位X线片显示第一指近端指骨处可见骨痂形成(红色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