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受伤后左肘疼痛、肿胀且伸直不完全。
患者因在练习柔道时受伤,左肘疼痛前来急诊科就诊。手臂肿胀,无法完全伸直,并已拍摄肘关节的平片。
出生时,构成肘关节的前臂和肱骨两端都是软骨组织。在儿童时期,大约从 6 个月到 12 岁,这六个肘部骨化中心陆续形成。
这些骨化中心出现的确切年龄并不像它们出现的顺序那样重要。骨化的顺序可以用缩写 CRITOL 来表示。
C 肱骨小头
R 桡骨头
I 内侧(内侧)髁上突
T 滑车
O 鹰嘴
L 外侧(外侧)髁上突
这一顺序的原则是,如果在影像上看到了后面出现的骨化中心,就应该已经能看到前面出现的骨化中心。遗憾的是,这个顺序并不总是完全遵循,但滑车总是在内侧髁上突之后骨化。因此,如果看到了滑车,就必须在其他地方找到内侧髁上突。
矛盾的是,明显移位的内侧髁上突比轻度移位的更难发现。这是因为明显移位的髁上突往往会覆盖关节,可能被误认为是另一个骨化中心。
影像显示肘关节积液,可见后脂肪垫征,这是由于内侧髁上突位于关节囊内所致。可以看到滑车已经存在,但内侧髁上突并未位于正常的位置。在侧位片上,它位于关节间隙上方;在正位片中,它投影在肱骨小头之上。
需要及早识别被撕脱的内侧髁上突,因为该骨片几乎总是向下方移位,也可能向前或向后移位,并可能进入关节间隙,常见于滑车与尺骨冠突之间,从而导致嵌顿。
肱骨内上髁撕脱
(无内容可翻译)
根据提供的X线片显示:
基于上述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运动损伤后疼痛、肿胀、活动障碍),可能的诊断包括:
结合患儿年龄、临床表现(柔道训练致外伤)、影像特征(局部肿胀、脂肪垫征、内侧上髁骨片移位)、以及骨骺出现的时序,最可能的诊断为:
肱骨内侧上髁撕脱骨折(Medial Epicondyle Avulsion Fracture)。
康复训练原则:循序渐进,个体化。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定期随访,根据恢复情况及时调整训练计划。若出现明显疼痛或不适,应暂停相关动作并咨询专业医生或康复治疗师。
FITT-VP 原则示例:
本报告仅为基于提供之影像和病史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进一步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或咨询专科医生。
肱骨内上髁撕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