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疼痛和不适持续数月
患者主诉右侧胸部疼痛和不适已持续数月。进行了胸部PA位和侧位平片检查。影像显示在右侧第六肋骨投影处有一个边界不清的钙化病变。侧位片上该病变似乎与肋骨紧密接触。诊断考虑为肋骨骨软骨瘤。随后进行了胸部CT检查以作进一步评估,结果证实为骨软骨瘤,并清晰显示其软骨帽。
患者于3个月后再次就诊,疼痛突然加重。胸部平片显示右侧出现小的气胸,同时仍可见骨软骨瘤。
患者同意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进一步证实了该诊断。
骨软骨瘤(骨软骨性外生突)是骨骼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尽管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肿瘤)。该种覆盖软骨帽的骨膜下骨质突起占良性骨肿瘤的 20-50%。它们最常出现于生命的前二十年,男女发病比例约为 1.5:1。它们最常见于长骨,尤其是远端股骨和近端胫骨,大约 40% 的此类肿瘤出现在膝关节附近。
肋骨的骨软骨瘤十分罕见,而且几乎总是发生在肋骨前端或接近前端的部位。它们可引起肋骨的膨大或畸形,并在软骨帽处出现钙化。在影像学上,它们可能被误认为是肺炎或孤立的肺部肿块。CT 检查可以更明确地评估,尤其是可观察软骨帽的情况。
骨软骨瘤的成因最可能是先天缺陷或是软骨膜创伤导致,这会使骺(骨骺)生长板的碎片通过骨膜骨质向外突出。它们可呈 sessile(基底宽广)或带茎状(柄样),其中细长的骨柄通常朝远离关节的方向,并多出现在近骺端。它们只发生在由软骨发育而来的骨骼(软骨内成骨)。在儿童中还曾有因放射治疗而导致骨软骨瘤的报道。通常在骺闭合后,外生突不再继续生长。
在临床上,这些病变可能因为机械刺激而导致疼痛,也可能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有时会发生肿瘤柄部骨折。偶尔也可在影像学检查时意外发现。
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干骺端发育异常)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疾病,病灶(无论是 sessile 型还是带茎状)可以在同一骨骼或不同骨骼上出现。大约 50% 的此类患者会出现肋骨病变。
通常,通过普通 X 线片就足以确诊。基底宽广(sessile)的病变覆盖范围较大,可能引起干骺端的增宽。软骨帽上常可见不规则分布的钙化。CT 有助于确定病变的骨髓和骨皮质是否与骨骼相连续。软骨帽的厚度则在 MRI 上更易显示。软骨帽的厚度一般在 1 毫米至 6 毫米之间;如果软骨厚度超过 2 厘米或病变出现新的生长,则提示可能发生恶性转变。
鉴别诊断包括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干骺端发育异常)。肋骨病变的鉴别诊断还包括内生软骨瘤、成骨细胞瘤、骨样骨瘤、软骨母细胞瘤以及血管瘤等。
骨软骨瘤可能发生并发症;位于膝关节以外部位的骨软骨瘤更易发生恶性转变。对于单发骨软骨瘤而言,大约有 0.5-1% 的患者会出现继发性软骨肉瘤。在遗传性骨软骨瘤中,软骨肉瘤的转变更常见。动态钆增强 MRI 可用于区别良性和低度恶性软骨性肿瘤,早期和指数式增强均提示恶性可能。钆增强 MRI 在需要活检时还能帮助确定肿瘤范围。自发性血胸或气胸(如本例所示)也曾在肋骨病变中被报道,此外还可能发生骨折。
病理上,大体检查可见一种不规则的骨质肿块,上有灰蓝色的软骨帽。当软骨内有钙化时,则可见不透明的黄色软骨。病变的基底部有一圈皮质骨,中央为松质骨。显微镜下,可见在透明软骨的基底面上有软骨内成骨。软骨组织比正常更不规则,软骨帽的厚度通常为 1-3 毫米,如果更厚则可能提示恶性转化。
对于无症状的骨软骨瘤,不需要任何治疗。如果病变因疼痛或神经压迫出现症状,则应在基底部将其切除。对单发外生突而言,预后很好。本例中,患者由于出现自发性气胸而进行了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了骨软骨瘤的诊断。
肋骨骨软骨瘤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患者为22岁女性,主诉右侧胸部疼痛持续数月。胸部正侧位X线表现示右侧近前段肋骨处可见一突起性骨性病变,边缘与肋骨似连续;在CT横断面上观察到肿块表面钙化影,形态呈突起样并有软骨样密度影,局部胸壁结构可见一定压迫或局部改变。该病变与正常骨皮质及骨髓信号连续,提示其可能源自肋骨表面。少量肺尖区可以观察到气胸征象,提示曾发生自发性气胸。
结合患者年轻女性的年龄、临床症状(持续性右侧胸部不适和局部疼痛)、影像学所见(与肋骨皮质和骨髓相连续的软骨帽样突起),以及术后病理诊断证实,最可能的诊断为:
肋骨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骨软骨瘤,常采取观察随访方式。由于本例患者出现自发性气胸,且存在局部疼痛和不适,在临床上已行手术切除治疗,预后良好。
术后康复与运动处方建议:
整个康复过程中应遵循FITT-VP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阶Progression和个体化Personalization),及时根据患者的恢复进度和自觉症状进行调整。
此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与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师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患者应定期与专科医生沟通,若有任何疑问或新症状出现,应及时就医。
肋骨骨软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