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出现右足疼痛和肿胀。
病人表现为右足疼痛和肿胀。
对其足部进行了两种视角的普通X线检查。普通片显示舟骨呈高密度并伴有碎裂迹象,与舟骨骨软骨炎(Koehler病)的改变相一致。
Koehler病最早于1908年被描述,是一种累及跗骨舟状骨并与舟状骨扁平、硬化及不规则稀疏相关的自限性疾病。它相对罕见(据报道发生率为1-2%),在男孩中更常见(男女比例约6:1)。该病多见于3至7岁的儿童,且约75-80%的病例为单侧发病。少数病例有外伤史。
影像学上,早期表现为密度增加、呈结节状并出现碎裂,可见多个骨化核,同时可能存在软组织肿胀。舟状骨的大小减小并呈扁平状,表现为类似薄片的外观。然而,舟状骨与相邻骨之间的间隙仍可保持。其影像学改变与正常骨化过程部分重叠,可能导致诊断困难。但如果在此前正常的舟状骨中出现这些改变,并且伴有Koehler病的吸收与再骨化征象,即可做出诊断。对比另一只足部的X线片可能有帮助,因为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正常变异可能与骨软骨病的改变相似,且通常为双侧。骨显像在Koehler病中可能显示放射性摄取减少。
该病具有自限性,影像学上可出现可逆性的改变。而在成人中出现的自发性或外伤后舟状骨缺血性坏死与Koehler病并无关联。
柯勒氏病
抱歉,我没有看到需要翻译的具体英文内容。如果您需要翻译,请提供相应的文本。
根据所提供的右足正位及侧位(如可见)X 光片,主要观察到跗骨舟状骨区(tarsal navicular)出现密度增高、形状不规则与局部变扁平的表现,呈“薄片样”改变。软组织可能伴有轻度肿胀。周围关节间隙相对保持,尚无明显骨折线或明显的软组织内钙化征象。对照健侧足部影像(若有),可见病侧舟状骨形态和密度变化更为明显。
结合患儿的年龄(8 岁)、临床症状(足部疼痛、肿胀)、影像学(舟状骨密度增高、变扁平、碎裂样改变)以及该病自限性特点,最可能的诊断为科勒氏病(Koehler’s disease)。该疾病通常在儿童期自行缓解并逐渐恢复正常骨结构。
1. 保守治疗:由于科勒氏病多数情况下为自限性,可采取佩戴足部支具或石膏固定、减轻患足负重、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缓解疼痛等方式观察。部分患者经休息及对症处理后可逐步好转。
2. 随访与症状评估:定期进行足部X 光复查,观察舟状骨形态和密度变化,评估骨骼重新塑形进程。若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可考虑进一步评估或寻找其他潜在原因。
3. 康复及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 起始阶段:以减少应力、促进消肿为主,可采用游泳、简单的非负重练习(如仰卧直腿抬高、踝关节轻度活动)等低冲击运动。频率为每周2-3次,每次15-20分钟,强度偏低,使患儿能轻松完成。
● 进阶阶段:待疼痛及局部肿胀明显改善后,可在支具或护具保护下尝试逐渐增加负重时间和强度,如短距离步行、静蹲平衡训练等。频率可增至每周3-4次,每次20-30分钟。
● 强化阶段:患者恢复较好时,可适度加入轻度跳跃、慢跑等训练,但需密切监测疼痛及浮肿情况。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强度维持在不引发明显不适的水平。
● 个体化调整:若患儿存在其他合并症或足部骨质较脆弱,应适度降低冲击;必要时可请专业康复师或医生个别化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报告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的面对面诊断或专业医生的意见。若有任何进一步疑问,请及时咨询骨科或足踝专科医生。
柯勒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