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纵韧带骨化

临床病例 12.01.2003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7岁,男性
作者: M Davies, R J West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位患有痉挛性截瘫的患者。MR和CT检查显示在胸椎椎管前方存在一块骨质斑块,导致脊髓受压。

影像学表现

患者表现为步态不稳已持续6个月。在检查中发现其存在痉挛性轻瘫,并且在胸椎上段出现感觉平面。

胸椎的磁共振成像(图1)显示,在T1、T2和T3椎体后方存在一块融合且垂直取向的骨质斑块,压迫硬脊膜囊并导致脊髓受压。CT成像(图2)证实了在T1、T2和T3椎体连续部位存在大范围的皮质骨和松质骨斑块,并清晰显示了其与椎管的精确关系。此外,还可见胸椎上段椎体前方的骨质增生,与同时存在的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DISH)典型表现一致。

患者随后接受了顺利的后路减压椎板切除术。

病情讨论

后纵韧带骨化(OPLL)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表现为在垂直走向的韧带内形成皮质骨或松质骨。该病在日本最为常见,通常在第五至第六个十年中被诊断,男性与女性的发病比例约为2:1。其病因尚不明确,已有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被提出(1)。

OPLL最常见于颈椎。它可能由数个分散的骨化灶组成,也可能表现为连续的斑块。该骨化团块可紧密附着于椎体及椎间盘的后方,也可能被中间的结缔组织分隔。当OPLL含有松质骨时,其松质骨可能与邻近椎体的松质骨连续。OPLL可以局限于一个椎体节段,也可累及多个节段。

虽然OPLL可能无症状,但与其相关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已有报道:如脊髓压迫、神经根病以及非特异性颈肩臂痛等(2)。

脊柱的侧位X线(本例未示)可见在椎体后缘形成的典型骨化斑块。CT能清晰显示骨化范围以及对椎管的侵入程度。

在MR成像中,皮质骨在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上表现为在椎体骨髓与硬膜囊之间的一条低信号带。在那些斑块中含有松质骨的病例中,该团块的信号强度与椎体内的骨髓相似,并可能与之相连续(3)。

OPLL不应与其他导致椎体及椎旁骨化/钙化的原因相混淆。OPLL中具有特征性的致密纵向骨化带,与强直性脊柱炎中的韧带骨赘(syndesmophyte)明显不同,后者局限于纤维环并主要出现在椎间盘的前外侧缘。与严重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的邻近韧带骨化并不累及后纵韧带。退变性椎间盘疾病引起的骨赘最常见于椎体的前外侧部位,呈三角形且水平分布。银屑病性和Reiter’s脊柱炎相关的椎旁骨化通常位于椎体与椎间盘的侧缘,在正位X线片上表现更明显。与之类似,DISH(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的骨化分布于前外侧,因此易与OPLL区分,但在本例中,这两种情况也可能同时存在(1)。

总之,OPLL是一种不常见的脊柱疾病,具有广泛的临床表现谱系以及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将其与其他导致脊柱钙化或骨化的原因相区分。

鉴别诊断列表

后纵韧带骨化

最终诊断

后纵韧带骨化

证书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图像分析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CT成像

icon
CT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