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患有痉挛性截瘫的患者。MR和CT检查显示在胸椎椎管前方存在一块骨质斑块,导致脊髓受压。
患者表现为步态不稳已持续6个月。在检查中发现其存在痉挛性轻瘫,并且在胸椎上段出现感觉平面。
胸椎的磁共振成像(图1)显示,在T1、T2和T3椎体后方存在一块融合且垂直取向的骨质斑块,压迫硬脊膜囊并导致脊髓受压。CT成像(图2)证实了在T1、T2和T3椎体连续部位存在大范围的皮质骨和松质骨斑块,并清晰显示了其与椎管的精确关系。此外,还可见胸椎上段椎体前方的骨质增生,与同时存在的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DISH)典型表现一致。
患者随后接受了顺利的后路减压椎板切除术。
后纵韧带骨化(OPLL)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表现为在垂直走向的韧带内形成皮质骨或松质骨。该病在日本最为常见,通常在第五至第六个十年中被诊断,男性与女性的发病比例约为2:1。其病因尚不明确,已有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被提出(1)。
OPLL最常见于颈椎。它可能由数个分散的骨化灶组成,也可能表现为连续的斑块。该骨化团块可紧密附着于椎体及椎间盘的后方,也可能被中间的结缔组织分隔。当OPLL含有松质骨时,其松质骨可能与邻近椎体的松质骨连续。OPLL可以局限于一个椎体节段,也可累及多个节段。
虽然OPLL可能无症状,但与其相关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已有报道:如脊髓压迫、神经根病以及非特异性颈肩臂痛等(2)。
脊柱的侧位X线(本例未示)可见在椎体后缘形成的典型骨化斑块。CT能清晰显示骨化范围以及对椎管的侵入程度。
在MR成像中,皮质骨在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上表现为在椎体骨髓与硬膜囊之间的一条低信号带。在那些斑块中含有松质骨的病例中,该团块的信号强度与椎体内的骨髓相似,并可能与之相连续(3)。
OPLL不应与其他导致椎体及椎旁骨化/钙化的原因相混淆。OPLL中具有特征性的致密纵向骨化带,与强直性脊柱炎中的韧带骨赘(syndesmophyte)明显不同,后者局限于纤维环并主要出现在椎间盘的前外侧缘。与严重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的邻近韧带骨化并不累及后纵韧带。退变性椎间盘疾病引起的骨赘最常见于椎体的前外侧部位,呈三角形且水平分布。银屑病性和Reiter’s脊柱炎相关的椎旁骨化通常位于椎体与椎间盘的侧缘,在正位X线片上表现更明显。与之类似,DISH(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的骨化分布于前外侧,因此易与OPLL区分,但在本例中,这两种情况也可能同时存在(1)。
总之,OPLL是一种不常见的脊柱疾病,具有广泛的临床表现谱系以及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将其与其他导致脊柱钙化或骨化的原因相区分。
后纵韧带骨化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根据提供的CT及MRI图像,可见椎体后缘(位于颈椎或胸椎等相应节段)有板状、条带状高密度影或信号,局部呈骨皮质信号模样,紧贴椎体后方并向椎管内突起。部分区域可见相对低信号带与高度疑似骨质信号相连(提示可能含松质骨成分),与相邻椎体骨小梁信号连续性。此处病变压迫或接近硬膜囊并可导致脊髓受压征象,结合患者出现痉挛性下肢轻瘫(痉挛性截瘫)等临床表现,提示可能存在脊髓功能受损。
结合上述影像学表现及患者的症状,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最主要的考虑诊断。
综合患者年龄、临床表现(痉挛性截瘫)、影像学典型征象(椎体后缘的大块或带状骨化并向椎管内突出、局部脊髓受压),最可能的诊断为:
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
若需明确骨化范围或评估脊髓损伤程度,可进一步行高分辨率CT重建、MRI(如T2加权像及磁共振脊髓造影)或其他辅助检查(如神经电生理检测)。若治疗中需排除其他少见病因或合并病变,可考虑手术时行病理检查。
1. 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或无明显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可考虑佩戴支具、理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或神经保护药物等,以减轻疼痛和延缓病情进展。同时注意对神经功能进行密切随访,一旦出现加重需及时调整方案。
2. 手术治疗:对于出现明显脊髓压迫症状、神经功能进行性下降或影像学提示椎管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椎管减压手术(如后路椎板成形或前路切除病变及融合等方式)。术后可结合内固定以维持脊柱稳定并减轻神经压迫。
在明确脊髓压迫程度和手术指征后,应在专业医师或物理治疗师监督下进行康复训练。以下是一个基于FITT-VP原则(频率、强度、时间、类型、进阶与个体化)的示例方案: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根据个人病情进展、体力和协调能力适时调整训练方案。若出现加重疼痛、明显麻木或其他新发症状,应立刻停止训练并寻求专业医生评估。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治疗应结合患者综合情况,并由专科医生进一步评估与决策。
后纵韧带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