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索瘤

临床病例 12.01.2003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85岁,女性
作者: Ek. Tavernaraki, M. Stasinopoulou, E. Andriotis, S. Markidou, A. Tavernaraki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患者主诉有1个半月的背痛病史,对NSAID治疗有效,疼痛放射至双下肢。静止和活动时均有疼痛,并出现双下肢轻瘫及行走不稳。

影像学表现

患者出现背痛病史,对NSAID治疗有反应,疼痛放射至双下肢,病程为一个半月。在静止和活动时均感到疼痛,伴随双下肢轻瘫和行走不稳。

体格检查显示双下肢肌无力和麻木。深部关节反射正常,感觉也正常。

进行了普通X线检查。在胸腰椎正位片上可见T12椎体右侧部分有透亮区,下终板和右侧椎弓根被破坏。侧位片也显示T12椎体后部有透亮区。

CT扫描示T12椎体右半部分和椎弓根的溶骨性改变,并可见向椎管内及右侧椎旁软组织肿块形成。

MRI显示T12椎体右半部分和椎弓根的溶骨性改变,以及向椎管内延伸并压迫脊髓的软组织肿块和右侧椎旁肿块。T1加权像上可见低信号区域,T2加权像上有高信号区域。注射钆剂后的T1加权像显示不均匀强化(高信号)。

骨扫描(显像)提示放射性核素摄取增高。

在CT引导下对椎旁软组织进行了细针穿刺活检,细胞学检查显示丰富的黏液样背景,包绕着成群的具有理泡样胞质的细胞(MGG X)。

病情讨论

脊索瘤是一种破坏性骨肿瘤,被认为来源于脊索细胞残余,这些残余通常是椎体和椎间盘的前体。临床上常见于40至70岁的男性。它在局部具有恶性特点,手术切除后常有明显的复发倾向。转移并不常见。病灶生长缓慢,通常由于压迫症状而显现,可伴或不伴有局部疼痛。约一半的病灶发生在骶骨和/或尾骨,另有部分位于颅骨的枕骨底和蝶骨底区域。仅有15%的患者病灶起源于椎体,且相邻椎体也可能受累。

该病灶表现为溶骨性,界限相对清晰,通常呈椭圆形或略显分叶状,并伴有硬化边缘。可能含有钙化区。椎间盘常受累,且常有软组织成分,其中可能带有钙化基质。

在某些病例中,以硬化为主,可呈现“象牙”椎体的外观。MRI上,T1加权像中75%的病灶与邻近椎体呈等信号,25%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中病灶信号通常较高,并常可见低信号的分隔(约70%)。

细胞学检查可见丰富的黏液样背景,围绕成簇的泡滴状细胞(MGG X)。

与组织穿刺活检相比,细针穿刺(FNAB)具有以下优势:细针(21-23G)仅可用于皮质骨已被破坏或非常薄的溶骨性病灶。FNAB操作简便、安全、成本效益高,且可在门诊进行。其方法快捷,使用快速吉姆萨染色可在20-30分钟内获得结果。尤其在出现脊柱病变导致脊髓受压时,FNAB能迅速解决诊断问题。最后,该方法创伤小,几乎无严重并发症。因此,可以进行多次、多方向的抽吸以确保获取足够的样本。脊索瘤由于其破坏性和典型的细胞学特征,是FNAB诊断的理想对象。这些发现结合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可在有经验的细胞病理学家手中得出正确诊断。当病灶位于骶骨时,应将浆细胞瘤和巨细胞瘤列入鉴别诊断;当病灶位于枕骨底部时,则应考虑软骨肉瘤。由于脊索瘤可能存在于椎体内,建议在椎体区溶骨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将其考虑在内。

鉴别诊断列表

脊柱脊索瘤

最终诊断

脊柱脊索瘤

证书

(无英文内容可翻译)

图像分析

胸腰椎前后位及侧位影像

icon
胸腰椎正位和侧位影像
icon
胸腰椎前后位和侧位影像

第12胸椎的轴位影像

icon
第12胸椎的轴向图像

第12胸椎的MRI轴位图像

icon
第12胸椎MRI轴位图像
icon
第12胸椎的MRI轴向图像

MRI矢状面图像

icon
MRI矢状面图像
icon
MRI矢状面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

icon
闪烁显像

CT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

icon
CT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

细胞学检查

icon
细胞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