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运动员的腰背痛
一名运动能力较强的办公室职员在搬运办公家具后出现了急性下腰痛。疼痛无放射性,局限于腰椎下部。临床检查无明显异常。腰骶部普通放射学检查显示左侧 L5 椎弓峡部缺损(图 1)。
在使用腰围固定一段时间后,疼痛有所缓解。患者继续从事体育活动。18 个月后,患者再次就诊,出现与初次发病相似的持续性下腰痛。再次进行普通放射学检查及腰椎 CT 检查(图 2)显示 L5 椎弓峡部双侧缺损。
脊椎弓峡部裂(Spondylolysis)是椎弓峡部(pars interarticularis)出现的缺损,被认为是由应力性骨折引起,继发于反复的腰椎过伸和旋转所导致的慢性低强度创伤。最常见于L5椎体(1)。在某些体育活动中其发生率会升高。 椎弓峡部的缺损通常无症状,可能是与其他腰痛原因相关的偶然发现。然而,该缺损是已知的腰痛病因之一。 Wiltse等人对脊椎弓峡部裂和腰椎滑脱(Spondylolisthesis)作了如下分类(2): I 发育不良型(Dysplastic):先天性上段骶骨或L5椎弓异常,导致椎体滑脱的发生。 II 峡部型(Isthmic):病变位于椎弓峡部,可分为三种类型:(a) 椎弓峡部的溶骨性疲劳骨折(Lytic-fatigue fracture),(b) 椎弓峡部延长但未断裂,(c) 急性骨折。 III 退变型(Degenerative):由于长期节段性不稳定所致。 IV 创伤型(Traumatic):由于椎骨钩(bony hook)除峡部外的其他部位发生骨折所致。 V 病理型(Pathological):存在全身性或局部性骨病。 峡部型IIc(急性椎弓峡部骨折)总是继发于严重创伤。可能伴有椎体滑脱,但更常见的是只有椎弓峡部骨折而无明显滑脱。它们是急性骨折,而非疲劳骨折,但有时二者之间的界限可能非常微妙。 对脊椎弓峡部裂的诊断基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对于所有怀疑该诊断的患者,都应常规进行腰骶部X线检查,包括斜位片。典型的“苏格兰狗”颈部断裂征(即椎弓峡部骨折)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3)。若未获取斜位片,则在多达20%的病例中可能漏诊脊椎弓峡部裂。 计算机断层(CT)在展示脊椎弓峡部裂方面优于普通X线,可更准确、稳定地显示病变。在椎弓根/椎板水平的横断面上可见所谓“不完整环”征。当CT采用反向倾斜扫描角度并使用薄层扫描,使扫描平面垂直于骨折线时,可成为检出X线上不可见的椎弓峡部裂的首选检查(1)。 CT还可显示脊椎弓峡部裂的伴随表现,如小关节改变、椎体滑脱、椎间盘突出以及椎间孔或外侧隐窝狭窄,并可根据骨折周围骨痂形成情况,最准确地预测缺损愈合的可能性。 将脊椎弓峡部裂纳入青少年机械性腰痛的鉴别诊断中,可使患者得到更早的诊断、治疗并尽快恢复到所期望的活动中。
腰椎椎弓裂
抱歉,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1. 在腰椎侧位与斜位X线片中,可见第5腰椎(L5)椎弓峡部(pars interarticularis)存在明显裂隙或断裂影,呈“苏格兰狗(Scottie dog)”颈部断裂征象。
2. CT轴位图像显示L5椎弓峡部缺损,其中椎弓根与椎板处的“椎弓不完整环(incomplete ring)”征象清晰可见。
3. 未见明显椎体压缩性改变,亦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征兆。邻近关节突关节可能存在轻度退变或关节间隙不规则,但仍以椎弓峡部的骨折线或裂隙为主要影像学特征。
4. 尚未观察到明显移位,或仅有轻度前移(视具体情况而定),提示若有滑脱(olisthesis)也尤为轻度。
基于影像学“苏格兰狗颈部断裂”的典型征象及椎弓峡部看到隐约骨折线,结合年轻运动员反复腰部过伸或旋转应力史,此诊断高度可疑。
由于年轻人活动量大,也需考虑椎间盘异常所致的腰痛。但影像上尚未显示明确的椎间盘突出或神经根受压重征,需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排查。
部分运动员因高强度运动可出现小关节突慢性劳损,虽X线并未提示明显小关节增生或明显炎性改变,但仍应纳入鉴别。
综合本患者的临床表现(22岁,年轻男性,运动员背景,腰痛与运动或姿势相关)及影像学所见(L5椎弓峡部裂),最可能的诊断为“L5椎弓峡部裂(Spondylolysis),疑为Isthmic II型”。是否合并明显椎体滑脱(Spondylolisthesis)尚需更全面的影像学评估和测量,但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为椎弓峡部骨折/裂隙。
1. 保守治疗:
- 减少或避免反复脊柱过伸、旋转等诱发性动作,必要时使用支具或腰围,帮助减轻椎弓峡部承受的过度应力。
- 口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若出现明显肌肉痉挛,可考虑肌松剂短期使用。
- 物理治疗可辅助缓解局部紧张,包括热敷、超声治疗、电刺激等,以改善肌肉痉挛和疼痛。
2. 康复训练路径(FITT-VP原则):
- F(Frequency,频率):每周3-4次康复训练,初始阶段避免过度负荷,以保证损伤处有充分休息与修复的时间。
- I(Intensity,强度):初始以低强度核心稳定性训练为主,例如平板支撑、仰卧抬髋等,逐渐增强断裂处周围肌群的支持度。
- T(Time,时间):每次训练20-30分钟为宜,根据疼痛和耐受程度灵活调整。
- T(Type,类型):以核心力量训练、腰背肌强化及柔韧性训练为主,可选用如普拉提(Pilates)、小范围后伸运动、腰背肌等长收缩练习等。后期增加有氧运动(如游泳、自行车)以提升全身运动能力,但应避免超负荷或强烈冲击运动。
- V(Volume,总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恢复情况做适量增减,若疼痛缓解、功能改善良好,可循序在每周或双周做小幅度增加。
- P(Progression,进阶):随着症状改善,逐步增加腰背肌力量与功能性训练,并重新评估椎弓愈合情况。若无明显疼痛或功能障碍,可逐渐恢复与运动项目相关的专项动作训练。
3. 手术治疗:
- 如果保守治疗数月后仍无法缓解症状,或出现明显椎体滑脱、神经受压(如坐骨神经痛、神经功能缺损)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干预。
- 手术方式可能包括椎弓峡部修补或腰椎融合术,具体需结合临床症状、术前影像评估及术中探查决定。
4. 特别注意:
- 在康复训练中,如出现明显加重的疼痛或麻木、无力等神经压迫症状,应及时停止并就医复诊。
- 针对年轻运动员,可在康复后期与运动防护团队协作,调整训练计划,避免再次出现过度负荷,引导正确的运动姿势及力量分配。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及病史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师的诊疗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并进行进一步检查与治疗。
腰椎椎弓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