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有半月板撕裂病史,现表现为小腿疼痛和肿胀,影像学显示在膝后方存在一个充满液体的结构。
患者既往有半月板撕裂史,现已出现持续24小时的小腿疼痛和肿胀。超声检查显示在膝关节后方有一个液体充盈的结构。关节造影显示造影剂在关节腔外向下流动,而CT和MRI再次显示在膝关节后外侧有一个液体充盈的结构。
Baker囊肿并不是真正的囊肿,而是腓肠肌-半膜肌滑囊的膨出。它穿过腓肠肌和半膜肌的肌腱,在膝关节影像学检查中常被发现,但若出现不典型的表现则可能导致诊断困难。据报道,它可见于约5%的患者,并且常伴随关节内病变,尤其是半月板和软骨病变。这些病变在Baker囊肿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们可能导致积液,从而引起膝关节内压力增高。随着时间推移,压力会向前方扩散至滑囊,导致Baker囊肿逐渐形成并逐渐增大。
可用于诊断的成像手段种类繁多。平片的作用有限,但有助于发现潜在疾病(如骨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或显示囊肿内的钙化小体。关节造影在不久前仍被广泛应用,将碘造影剂注入Baker囊肿后可直接进行观察。
超声是首选的初始成像方式。它能显示膝关节后外侧的充满液体的结构,其中可包含不同程度的碎屑,并能帮助区分动脉瘤和腱鞘囊肿。然而,超声无法显示膝关节内部结构。由于Baker囊肿的典型位置和类液体衰减特点,CT也可检出Baker囊肿。但结合关节造影(稀释关节内注射或双对比技术)时可靠性更高。MRI是首选的成像方式,不仅能定位,还能显示膝关节内部的结构紊乱。T1和T2矢状位及轴位成像,以及冠状位STIR都非常有用。
Baker囊肿大小范围可从很小到较大的肿块,虽然有些Baker囊肿可表现为边界清晰、单房性,但体积较大且多房的Baker囊肿往往会导致诊断困难。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的位置相同,病变中心位于腓肠肌-半膜肌滑囊。它们通常向后方延伸,但也常出现向内侧和向下方的延伸。
随着囊肿的不断增大,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对邻近结构的压迫或囊肿破裂,这在临床上可能与深静脉血栓(DVT)难以区分。此外,Baker囊肿还可能造成机械性问题,限制关节活动,或因感染引起疼痛,或因出血而干扰影像学检查。不过,从自然病程来看,其整体表现仍然是良性的,症状一般较轻。常规治疗包括休息、抬高患肢和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也可以采用抽吸和关节内注射激素的方式,而手术切除则通常仅在出现明显局部症状时考虑。
总之,Baker囊肿容易诊断,但在不常见部位或出现并发症时可能导致混淆。
破裂的贝克囊肿
(无内容可翻译)
基于提供的超声、X 光以及 MRI 图像,可见膝关节后方(腘窝区)出现清晰的液性密度或信号的囊状影,具体特点如下:
该囊性病变与膝关节腔相通或紧邻,尤其在半膜肌腱与腓肠肌腱之间的间隙处清晰显示,符合典型的 Baker囊肿(腘窝囊肿)特征。
结合患者年龄(35 岁)、既往半月板撕裂病史以及影像学所见,最符合的诊断是 Baker囊肿(腘窝囊肿)。
如需进一步确定,可考虑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及病理化验(以排除其他少见囊性病变)。但临床和影像学诊断通常已足够明确。
康复原则:循序渐进、个体化,避免对膝关节过度负荷。
在整个康复周期内,需要密切关注膝关节疼痛或肿胀反应,一旦出现明显不适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评估。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前往医院进一步检查。
破裂的贝克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