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患有已知骨骼疾病的青年患者前往骨科诊所,并进行了基线X线检查。
患有 Maffucci 综合征的患者因搬到该地区后被转诊至骨科诊所。最初在幼年时期确诊。近期未见任何变化。临床检查显示肢体畸形,主要在手部。可见并触及到蓝色皮下血管瘤以及紧贴骨骼的硬质肿块。为在出现变化时进行对比,获取了双手的普通X光片作为基线记录。
Maffucci 综合征是多发软骨内瘤合并皮下血管瘤。血管瘤的存在将其与 Ollier 病区分开来。有人提出 Ollier 病和 Maffucci 综合征可能属于同一谱系的间叶组织发育异常性疾病。手是最常受累的部位,并且血管瘤往往偏于身体一侧。本病呈散发性,无明显的遗传因素。它在幼儿期发病,平均年龄约为 2.6 岁。软骨内瘤最常见于指(趾)骨和掌(跖)骨的骨髓腔内,并可能发生恶变。软骨内瘤呈溶骨性、膨胀性改变,并带有斑片状钙化,被描述为“爆米花样”。
它们在 T2 加权磁共振成像上显示为分叶状的高信号病灶,并带有低信号边缘。可见由钙化引起的微小信号空区。血管瘤在钙化时可在普通 X 线片上显现。在 T1 加权磁共振成像上,它们表现为边界不清且浸润性,信号低至中等。在 T2 加权图像上,它们表现为脂肪密度,并可见在高流量区域有蛇形的血流空区。非骨性肿瘤也很常见,通常来源于中胚层组织,且往往是恶性的。
区分 Maffucci 综合征与 Ollier 病非常重要,因为前者软骨肉瘤和非骨性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更高。四分之一的 Ollier 病患者在 40 岁前会出现软骨肉瘤,而 Maffucci 综合征则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发展为软骨肉瘤,通常在第四个十年出现。星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非骨性恶性肿瘤,同时也常见卵巢及其他腹盆腔肿瘤。应通过定期临床评估和影像检查来筛查大脑、腹部和盆腔。对于自青少年期以来一直无变化的软骨内瘤,如出现新的疼痛或大小变化,需要进行仔细的评估。恶变的影像学表现包括体积迅速增大、深层骨内缘骨皮质凹陷、骨皮质破坏以及骨膜反应。
马富奇综合征
(无内容可翻译)
基于患者提供的双手X线片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1. 在多发指骨及掌骨髓腔内可见类圆形至椭圆形、边界相对清晰的溶骨性病灶,部分病灶呈膨胀性改变。
2. 病灶内可见散在“爆米花样”或点片状钙化灶,这是软骨内钙化的常见表现。
3. 软组织层面可能表现为血管瘤相关的钙化影或组织密度异常(根据病史暗示有血管瘤潜在可能)。
4. 指骨整体形态不规则,部分指骨明显变形或长度受影响。这些改变提示长期的软骨性病变。
结合患者已有的“多发软骨瘤”病史及血管瘤(或血管畸形)信息,考虑以下主要鉴别诊断:
1. 恩氏病(Ollier's disease)
- 特点:多发内生软骨瘤,常伴随长骨或指骨畸形。
- 影像学:与本例相似,都有多发膨胀性溶骨病灶及软骨内钙化。
- 区分要点:不伴随软组织血管瘤或血管畸形。
2. 马弗奇综合征(Maffucci's syndrome)
- 特点:多发性软骨瘤合并软组织血管瘤(或血管畸形)。
- 影像学:与Ollier's disease类似的多发内生软骨瘤,同时可见软组织血管瘤的钙化或异常信号。
- 发病机制:无显著家族遗传特点,属于偶发性间叶组织发育异常。
- 恶变风险:该综合征下软骨瘤及血管瘤都有较高恶变率。
3. 其他罕见的大量软骨样病变
- 如遗传性软骨发育异常等,但由于患者已知存在血管瘤并伴有软骨瘤,最常见的仍是马弗奇综合征。
根据患者年龄(31岁)、已知的骨骼异常病史以及影像学多发软骨瘤的表现,同时结合血管瘤的存在,最符合的诊断为:马弗奇综合征(Maffucci's syndrome)。
由于马弗奇综合征具有软骨瘤及血管瘤较高的恶变风险,建议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积极进行定期随访及相关筛查(如骨扫描、MRI或CT)。如有必要,可进一步行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1. 治疗策略概述:
- 定期监测:由于存在较高的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及其他软组织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恶变风险,建议患者定期随访,密切观察病灶大小与症状变化。
- 手术治疗:对于出现明显变形、功能障碍或疑似恶变的病灶,需行手术干预(如刮除病灶、植骨或切除)。血管瘤部分若导致明显痛感或局部压迫症状,也可考虑硬化治疗或手术切除。
- 药物及其他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药物治愈该综合征。如合并疼痛或炎症,可根据情况酌情止痛或消炎治疗。
2. 康复及运动处方:
在康复训练中,需要兼顾骨骼脆弱风险及四肢功能维护。可采取以下循序渐进、个体化的运动处方:
a) 运动类型:
- 首选非负重或低冲击运动,如游泳、平地骑行(使用固定自行车)或瑜伽/普拉提基础动作,避免高冲击训练(如跑跳)。
b) 运动频率与时间:
- 初始可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根据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到每周3~5次,每次30~45分钟。
c) 运动强度:
- 以中低强度为主,保证运动中不会出现明显疼痛或骨痛加重。
d) 进阶原则(FITT-VP):
- F(频率):从2~3次/周逐渐提高至3~5次/周;
- I(强度):保持在心率较低水平,避免过度疲劳;
- T(时间):根据患者体力,逐步从20分钟延长至40分钟以上;
- T(类型):低冲击有氧运动或简单的力量训练;
- V(总量):随着耐受度的提升逐渐增加运动总量;
- P(进展):密切关注患者主观感觉及关节、骨骼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e) 安全注意事项:
- 避免短时间内快速增加运动量,预防骨折风险。
- 若出现局部疼痛、肿胀或运动后不适持续,应及时就医或调整运动方案。
本报告基于提供的影像与既往病史进行分析,具有参考性意义,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患者如有新的症状变化或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马富奇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