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报告注意到用右手转动门把手的困难逐渐加重。体格检查中,对旋后肌力量的测试显示存在中度、不对称性的无力。还可见右侧手腕背伸力量不对称性减弱。然而,感觉功能保持完整。
患者报告注意到使用右手转动门把手时逐渐出现困难。体格检查时,旋后肌力量测试显示中度、非对称性无力。还可见右侧手腕背伸力量不对称减弱。然而,感觉功能正常。
肘关节X线检查结果正常。进一步的肌电图研究显示与后骨间神经(PIN)去神经改变相一致,该神经是桡神经的深支,支配旋后肌,在近端桡尺关节水平出现病变。
随后进行了肘关节MR成像,以评估Frohse弓区域桡神经的走行,寻找对PIN的压迫迹象。MR成像显示一个1.3 cm大小、异质但主要呈高信号的肿物,怀疑为神经鞘瘤或可能性较小的腱鞘囊肿(图1a);该肿物在骨间隙内压迫PIN,将这一桡神经的深部运动支紧贴在相邻的桡骨皮质(图1b)。同时还观察到明显的旋后肌萎缩(图1c)。手术证实该肿物为神经鞘瘤,切除肿物后,患者的旋后肌力量完全恢复。
PIN 受压或麻痹或瘫痪是一种并不常见的现象,其可能的临床表现包括手指和拇指伸肌或旋后肌的瘫痪或无力。主要受累的肌肉包括旋后肌、尺侧伸腕肌以及桡侧伸腕短肌。此种受压会造成“垂腕”这一临床现象,系因伸肌功能障碍以及尺侧伸腕肌协同作用减弱导致握拳无力。此现象需要被认识为一个特定实体,因为其临床表现可能与网球肘相似。
据报道,导致 PIN 受损的原因包括腱鞘囊肿(1)、脂肪瘤(2)、割伤、施旺细胞瘤(3)、神经纤维瘤(2)以及肱二头肌滑囊(4)。据我们所知,目前仅有一例报道在术前使用磁共振成像确定由施旺细胞瘤(也称为神经鞘瘤)造成的 PIN 受压。在手术中,这位患者在肘关节的桡神经上共发现五个施旺细胞瘤,其中有三个可在磁共振成像上看到,沿 PIN 的路径分布(3)。该例报道中并未见磁共振或手术所提示的肌肉萎缩,说明并未出现严重受压。而我们此病例中,邻近的施旺细胞瘤对 PIN 的压迫显然是一个慢性过程,其 PIN 受压程度足以造成旋后肌萎缩及脂肪浸润。
通常,施旺细胞瘤在 T1W 成像中信号强度较低至中等,在 T2W 成像中为均匀的高信号。这些肿瘤可通过在肿块内观察到实性组织以及增强后肿块内的组织强化,与腱鞘囊肿予以区分。有报告提出,有助于诊断神经鞘瘤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包括“split fat”征、“target”征及“string”征(5)。
综上所述,我们报告了一例因神经鞘瘤而导致的 PIN 受压病例。据我们所知,这是文献中关于此现象磁共振成像表现的第二次报道。正如本病例所示,对于临床上怀疑周围神经受压的患者,磁共振成像可能有助于显示肿瘤性病灶,并可用于术前诊断及手术入路的规划。
神经鞘瘤导致后骨间神经受压
没有检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MRI图像可见,在肘关节附近的桡骨小头近侧区域(与桡神经后骨间支解剖走行相符),出现一圆形或类圆形肿物信号。该病变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相对低或中等信号强度,在T2加权像上为相对高信号强度,并可观察到肿物边界清晰。病灶实质内呈现均匀或可疑轻度分隔样结构,符合神经鞘瘤(schwannoma)常见的MRI表现。另可见受累周围肌肉(尤其是旋后肌)的明显萎缩及脂肪浸润迹象,提示病变对该区域神经支配产生了慢性压迫或刺激。未见明显骨质破坏或骨折征象,周围软组织未见大范围浸润。
患者临床出现旋后肌、腕背伸肌等受累;MRI显示旋后肌萎缩及局部肿物,符合桡神经深支(PIN)受压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
圆形、边界清晰、T2高信号、常强化,可见典型的“分裂脂肪征”或“靶征”等。临床上亦可考虑其他神经鞘源性肿瘤如神经纤维瘤,但结合影像特点与瘤体位置,更倾向于神经鞘瘤。
在MRI上通常呈脂肪信号或囊性表现;若瘤体内无清晰实性软组织强化,或呈脂肪信号占主导,则需考虑脂肪瘤或腱鞘囊肿。但本例病变的均匀实性特点更趋向神经鞘瘤。
综合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旋后肌及腕背伸肌的明显乏力、但感觉功能相对完好),以及MRI显示的圆形实性肿块对后骨间神经的慢性压迫迹象,最可能的诊断为: “神经鞘瘤(schwannoma)致后骨间神经(PIN)受压综合征”。 若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可依据外科手术探查或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最终确证。
治疗方案:
康复与运动处方:
以上治疗及康复方案应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若患者存在骨质疏松、心肺功能不佳或其他合并症,应在康复训练时及时调整训练量并注意安全性。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病例资料与影像所作之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诊疗方案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学结果,由专业医疗团队制定和实施。
神经鞘瘤导致后骨间神经受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