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已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支气管类癌的患者,出现右大腿上部疼痛加重。
患者是一名71岁的男性,已知并接受过治疗的支气管类癌,现因右侧大腿上部疼痛逐渐加重而就诊。已进行放射学检查(图1a),随后进行了下肢MR成像(图1b-1c)。
右股骨近端的放射学检查显示髓腔内有一处界限不清的高密度区,尚未见明显的皮质或骨膜受累。MR成像显示一个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肿块,边界清晰且伴有骨膜反应,提示具有侵袭性。临床上高度怀疑为类癌转移,经活检证实(图1d)。
类癌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消化道的肠嗜铬细胞。根据其胚胎起源进行分类,可累及前肠、肺、支气管、中肠和后肠 [1]。在组织学上,类癌肿瘤细胞成簇分布,被纤维束所包绕,具有较大的、均匀的、深染的细胞核以及嗜酸性细胞质 [2]。支气管类癌和胃肠道类癌在组织学上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亲银和亲银素颗粒:胃肠道类癌中存在亲银和亲银素颗粒,而支气管类癌中则很少见 [3]。组织学特征并不能决定其恶性潜能 [4]。
绝大多数类癌患者在临床上无症状,通常在偶然检查中被发现。症状通常与肿瘤所在部位相关,除非出现类癌综合征。该综合征仅见于少部分患者,其中90%的病例伴有肝脏转移。这些患者典型的系统性表现包括皮肤潮红、腹泻和发绀,由类癌细胞分泌的血管活性胺所致。大约10%的类癌会发生转移,而且在初次切除原发肿瘤后可在长达20年后出现转移 [3]。
与胃肠道类癌相比,支气管类癌更易出现骨转移。骨转移通常累及轴向骨骼,常表现为成骨性病变。在X线片上,类癌转移的成骨性病变与前列腺癌转移及慢性硬化性骨髓炎难以区别 [1]。在类癌转移中,曾有报道显示出现单发硬化性病灶伴有放射状骨膜反应,呈现类似骨肉瘤的“日光放射”征象 [3]。也可见溶骨性病变,但在这些情况下,类癌更可能来自胃肠道 [2]。骨骼显像通常显示放射性药物摄取增高。
对于原发性支气管类癌,首选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由于类癌生长缓慢,因此预后良好。骨转移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是外放射治疗,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转移性疾病通常进展缓慢,有患者的生存时间报告显示,自确诊转移性疾病以来可生存超过10年 [1]。
类癌肿瘤转移至股骨
(无翻译内容)
在右侧股骨近端X线平片上,可见局部骨皮质增厚及硬化影,外观表现为一处相对局限的硬性密度增高。MRI冠状位及轴位序列显示右侧股骨近端骨质信号异常,T1WI上可见较低或等信号,T2WI(或STIR)上呈相对高信号,边缘较清晰,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形成或明显骨皮质破坏。未见明显病理性骨折征象,但局部骨质结构明显改变,提示可能存在转移性病灶或其他骨硬化性病变。
鉴于患者过去诊断及治疗史为“支气管类癌”,并且影像学所见与支气管类癌骨转移典型的硬化型病变相符,最可疑的诊断为支气管类癌的骨转移。
结合患者年长(71岁)、已确诊并治疗过的支气管类癌病史、右大腿疼痛症状逐渐加重以及影像学上表现为硬化性病变,最可能的最终诊断为支气管类癌转移至右股骨近端。若临床有必要,可进一步行骨活检或PET-CT评估,以明确诊断及病变范围。
治疗策略: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原则):
在康复过程中应定期随访骨病变稳定情况,若疼痛或功能出现明显变化,应及时与专科医生沟通并调整训练方案。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对于具体诊疗方案的确定和实施,请务必咨询相关临床专科医生,以获得个体化的指导。
类癌肿瘤转移至股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