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击打墙壁时右手受伤。
一名以右手为主的男性在愤怒中用右拳击打墙壁。随后他来到急诊,主诉右手疼痛。检查发现小指掌骨处存在压痛。未见皮肤创口、旋转畸形或神经血管损伤。由于疼痛,小指关节的活动范围受限。右手的X线显示小指掌骨干骨折,并伴有50°的背侧成角(图1)。
在全身麻醉下对骨折进行复位,并使用直径1.8毫米的克氏针行闭合逆行髓内固定。术后X线显示骨折位置满意(图2)。为减轻疼痛而对右手进行了支具固定,但同时允许小指充分活动。
术后6周时,骨折部位无压痛,关节活动范围理想,无旋转畸形。在尝试拔除克氏针时虽有一定困难,但经过努力后成功完整地取出(图3)。取针后X线检查显示骨折位置仍然满意(图4)。
掌骨干骨折通常由直接撞击(横断骨折)和扭转损伤(螺旋骨折)引起。较少见的情况下,挤压伤可导致粉碎性掌骨骨折并伴有显著的软组织损伤。与掌骨干骨折相关的常见问题包括缩短、成角和旋转畸形。
由于深横掌骨韧带的存在,中指和无名指掌骨骨折段出现缩短的情况较少。骨折处的缩短会导致伸肌滞后 (1)。
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旋转畸形,它会显著影响手部功能,而骨折处的成角更多是一个外观问题。对于相同程度的成角来说,骨折越接近近端,畸形就越明显。背侧成角是由于骨间肌的作用(图 5)。由于尺侧腕-掌关节更具活动度,小指和无名指掌骨的成角比食指和中指掌骨的成角更容易被接受。手的侧位片对于明确骨折处成角的程度至关重要。
可用的治疗方案包括闭合复位和夹板固定、横向 (2) 或髓内 (3) 针固定、多发掌骨骨折的钢板固定,以及在合并软组织损伤 (4) 时使用外固定。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5)。
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案,目标都应是避免旋转畸形以及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僵硬。
掌骨干骨折治疗的并发症包括残余成角、关节僵硬、不愈合、针道感染以及克氏针断裂。在本例中,克氏针的尖端弯曲相当严重,导致取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警惕克氏针针尖断裂以及由于过度用力取针而导致再次骨折的可能性。
小指掌骨干骨折
没有提供需要翻译的具体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右手X线片可见:
• 第四或第五掌骨(示例)中段存在明显骨皮质中断及对合不良,提示骨折线。
• 骨折处可见轻度成角,伴有周围软组织部分肿胀。
• 后期图像可见经皮穿针固定(K-wire)的影像;固定针尾端有明显弯曲痕迹。
• 关节对位整体尚可,尚未观察到明显骨折移位或大块骨质缺失。
• 其他掌指骨以及远近端关节未见明显异常。
结合患者年轻、受伤机制(拳击墙面)、X线所见及临床固定治疗情况,最可能的诊断为第四或第五掌骨干骨折。现已行经皮K-wire固定,但在拔除钢针时遇到针尖弯折的并发症。
遵循FITT-VP原则(频度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总量Volume及进度Progression),在安全范围内逐步开展。建议分阶段进行: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为参考性医学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疗意见。如有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小指掌骨干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