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腹直肌鞘血肿

临床病例 03.03.2005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4岁,女性
作者: Akca A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54岁的肥胖女性因右下腹急性腹痛、恶心和发热而被送往急诊科。在同一部位可触及肿块,同时出现胫前水肿。

影像学表现

一名54岁的肥胖女性因右下腹急性腹痛、恶心和发热被送入急诊科。她在同一部位有一个包块并伴有胫前水肿。一年前她曾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术后一直口服抗凝剂。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WBC=6000,Hb=27 mg/dl,Hct=31,PLT=14秒。依据手术发现,初步怀疑为急性阑尾炎。随后进行了超声和CT检查。CT报告显示肌肉等-高密度增厚(Fig. 1)。在增强CT检查中,发现腹直肌内存在梭形的未增强等密度病变(Fig. 2a, 2b)。该增厚的肌肉在骨盆缘处达到最大范围(Fig. 1)。在肝周及肝肾窝可见少量积液。评估后认为患者为腹直肌鞘血肿(RSH),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剖腹手术。

病情讨论

应当怀疑在使用抗凝治疗的高龄女性中出现急性腹痛、脐下包块和贫血综合征三联征时,尤其是在六七十岁时发生RSH。高血压、用力咳嗽、破伤风和妊娠也被认为是其他易感因素。 在接受抗凝治疗或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如果出现腹痛且红细胞压积水平确有下降,几乎可以肯定提示严重出血。如果未证实有消化道出血,应考虑某种形式的内出血。虽然有时可能产生误导,但对于所有出现急性腹痛及失血的患者,腹直肌血肿的诊断应包含在鉴别诊断之中。 腹直肌位于腹横肌与腹斜肌腱膜之间。从肋弓到大约位于脐部与耻骨联合之间的水平,都能见到这种肌鞘结构;在此处,腹直肌鞘的后层以一条弧形边缘(Douglas弧线)结束。在此线以下,三块肌肉的腱膜都在腹直肌前方会合,此时腹直肌与腹膜之间只由一层薄薄的腹横筋膜分隔,这是一层位于腹直肌与腹膜前脂肪之间的结缔组织。在肌肉的下部,位于腹膜前脂肪中的下腹壁动脉穿支可能会发生破裂,导致在这一松散间隙内形成大面积血肿。 这一诊断有时会让人困惑,且临床表现可与急性阑尾炎或腹壁疝相似。CT扫描可通过显示新鲜血液的典型高密度影像,以及明确所触及肿块是否位于腹腔内来协助诊断。超声检查可显示混合回声的包块且内部无血流信号,但能否确定病变是否位于筋膜上方,仍需借助CT。血肿可出现假性囊肿样模式并表现出“沉降分层”效应,虽然这一特征具有较高特异性,但敏感性较低,通过B超模式能更好地显示。超声图像上,这些血肿可能与腹壁肿瘤相混淆。 在CT扫描上,如果在腹直肌后方出现高密度包块并伴有同侧腹直肌前外侧增厚,通常可视为急性RSH的一个特征。然而,慢性RSH在CT上显示的密度可能与周围肌肉相似或偏低。MRI在RSH的诊断中非常有用,尤其是在CT结果不具特异性时,MRI可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都显示高信号区域。RSH在T1加权图像上通常呈现不均匀信号强度,并可出现高信号区、液-液平面以及同心环样征象。 对因怀疑阑尾炎而接受超声检查的患者,应同时检查腹壁区域,以排除可能存在的、无法触及的RSH。一旦发现血肿,即可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连续影像学检查若显示包块的大小和/或密度减小,则可证实出血的诊断。我们认为,阴性的CT检查可以可靠地证明并未发生此类出血并发症。

鉴别诊断列表

腹直肌鞘血肿

最终诊断

腹直肌鞘血肿

证书

对不起,我没有检测到任何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急诊科非增强CT

icon
在急诊科进行的非增强CT检查

1天后的对比增强CT图像

icon
对比增强CT图像1天后
icon
对比增强CT图像于1天后
icon
对比增强CT图像于1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