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0岁男孩就诊,被转诊至骨科门诊,伴有症状性胸壁病变。
一名10岁男孩因右侧胸壁出现肿块就诊。该肿块在三年多前就已被注意到,并一直缓慢增大。触摸时可感觉到压痛。在检查时发现右前胸壁有一个6×4×3厘米的肿块。正位胸片显示,他的右侧第三根肋骨呈分叉(图1)。
肋骨分叉(又称分叉肋)在每 1000 名活产婴儿中约有 3 至 6 例。在常规解剖中发现的三例肋骨分叉均累及第三和第四肋骨。这些骨性肋骨的远端部分以 60° 的角度分叉,并且这两支各自拥有自己的肋软骨,血液供应来自肋间动脉的一条小分支。肋间神经并未发生分叉,而是沿着分叉肋骨下支的下缘继续分布。肋骨分叉可能会在胸壁引起明显的肿隆。如果病人出现症状,通常会被转诊至专科医生处。对于有症状的胸壁肿块,应进行进一步检查。在对从 227 例胸壁病变中抽吸的样本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时发现,其中 36% 为恶性病变,56% 为良性病变。在这些良性病变中,最常见的是炎性病变(54%)或脂肪瘤(30%)。在这组病例中,还报告了胸骨结核、上皮样平滑肌肉瘤、累及肋骨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累及胸壁的恶性神经鞘瘤以及胃癌、前列腺癌的转移瘤和乳头状甲状腺癌的罕见病例。肋骨分叉可在普通胸部 X 线片(图 1)上容易诊断,这种正常变异无需任何处理。其他常见的正常肋骨变异还包括第一肋骨不连续、肋骨前部桥形形成及前部分叉、小型肋软骨桥、前部脊状融合、后部融合、肋软骨桥连或分叉,以及 Luschka 肋的分叉。在儿童中,无症状的胸壁肿隆通常与骨或肋软骨的正常变异有关。肋骨分叉是与 Gorlin–Goltz 综合征(又称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相关的骨骼异常之一。这种罕见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 1/60,000,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且外显不全。其特征包括多个痣状基底细胞癌、牙源性角化囊肿、掌窝以及大脑镰异位钙化。其他所见的骨骼异常还有额部和顶骨隆突、两眼距离过宽以及 Sprengel 畸形。作者建议,对于出现有症状胸壁肿隆的患者,应先进行胸部 X 线片检查;如果发现肋骨分叉,应考虑 Gorlin–Goltz 综合征的可能性,并通过进一步检查排除该病。
分叉的第三肋骨
没有提供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胸部正位与局部放大的X线影像,可见患儿胸廓形态大体对称,肺野清晰,心影大小形态无明显异常。在某侧肋骨(以影像可见的分叉为主)处观察到肋骨骨质连续性正常,但末端存在分叉结构,呈“分叉”或“叉状”改变,提示可能存在先天性变异(分叉肋/Bifid rib)。影像上无明显骨质破坏或局部软组织肿块信号增高的表现,亦未见明显肋骨断裂、骨折征象。
根据X线表现,末端肋骨分叉是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分叉肋在一般人群中虽不常见,但属于已知的先天性胸壁变异,部分可伴随胸壁局部隆起或不适。
该区域若出现局部可触及肿物或疼痛,也可能源于脂肪瘤、血管瘤或炎性病变等。但在本影像中未见异常软组织肿块或骨性破坏征象,考虑度相对较低。
分叉肋也可见于Gorlin–Goltz综合征(基底细胞痣综合征)。若患者或家族中存在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牙源性角化囊肿、颅内钙化等表现,则需进一步排查。
结合患儿年龄、临床症状以及影像所见,最可能的诊断为先天性分叉肋(Bifid rib)。目前影像上无明显恶性或炎性征象,亦无提示其他胸壁肿瘤病变的依据。建议密切关注患儿是否有其他相关体征(如皮肤、颅面部或口腔症状),若有可行进一步检查以排除Gorlin–Goltz综合征。
1. 保守观察
• 对无明显功能障碍或严重疼痛的分叉肋患者,多采用保守疗法。
• 通过定期随访与X线复查,监测胸壁是否出现进一步结构变化。
• 若症状轻微,可考虑应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简单止痛药以对症处理。
2. 手术治疗
• 少数病例若出现明显疼痛、可触及明显突起或影响美观及生活质量时,可考虑外科手术矫正。
• 术前需完善CT等进一步影像学评估,排除其他结构性异常或合并畸形。
3. 康复/运动处方
• 原则:循序渐进、安全有效、个体化。
• 初期(前2~4周):以低强度胸廓活动度练习为主,如轻度伸展操、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相结合),控制运动强度在不引起胸部明显疼痛的范围内。
• 中期(4~8周):在前期适应基础上,可增加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例如散步、游泳),每周3~4次,每次20~30分钟,保持中等心率,避免剧烈上肢或胸部负重训练。
• 后期(8周及以后):若症状缓解良好,可逐步加入轻度阻力性训练(哑铃、弹力带),每周2~3次,控制负荷在不引起胸壁过度牵拉或疼痛的范围,注意动作规范及呼吸节奏。
• 监测: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儿胸壁疼痛或不适情况,及时与专业人员沟通,调整运动量及方式。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资料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实际诊疗请遵循主治医师或专科医生的建议。
分叉的第三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