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报告中,回顾了一例67岁女性患者双侧跟腱肿胀的病例。通过临床与影像学方法确立了诊断。探讨了多种治疗方案,并通过组织学检查确认了诊断。报告还进一步探讨了MRI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患者在高级作者的足踝科门诊就诊,双侧跟腱部位在过去两年内出现肿胀。肿胀逐渐增大,且患者在行走时感到不适。患者并未主诉其他部位有肿胀,也无类似肿胀或高胆固醇血症的家族史。检查发现患者体型较瘦,双眼均有老年环,未发现睑黄瘤。心脏方面无明显体征和症状。双侧跟腱区域检查发现左侧有一个梭形肿块,大小约15 x 3 x 3.5厘米;右侧也有形状相似的肿块,大小约12 x 6 x 3厘米。血液检查显示2A型高胆固醇血症。平片X线清晰显示了跟腱区域周围软组织肿胀的范围(Fig. 1a)。随后进行了MRI扫描,包括矢状面和轴位的T1、T2序列,STIR序列以及增强后T1序列(Figs. 2a-d)。扫描结果显示肿块已经浸润到肌腱,并开始于肌腱-肌肉结合处。两侧肿块外观相似,在所有序列上几乎均呈低信号。左侧跟腱区域外侧可见少量高信号。肿块边界清晰,可见将周围软组织推开。小腿、踝关节以及骨髓区未见其他异常。病灶的表现肯定不是良性。
双侧跟腱黄色瘤在文献中很少被提及;截至1973年,仅报道了173例,其中只有15例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6例进行了手术重建。它在内科学和皮肤科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本例患者未发现其他腱及皮肤黄色瘤和/或心血管疾病,但这些在临床上密切相关。患者往往存在2型或3型高脂蛋白血症。大多数黄色瘤在接受降脂药物治疗后会消退;部分则需要进行切除。目前仅有约半打病例在文献中提到切除后并进行肌腱重建。本例患者由于肿块体积较大且引起症状,遂决定行探查、切除及重建手术。两侧手术间隔三个月,先手术左侧。每侧术后均固定六周,此后患者恢复了全部活动能力。患者术后开始服用降脂药物。组织学检查显示其肿块为腱黄色瘤(图3a及3b)。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既可在早期阶段避免手术,也能关注心血管方面的潜在并发症。对于跟腱区域出现肿胀的患者,应考虑到腱黄色瘤的可能性,以便尽早开始降脂药物治疗,从而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MRI扫描在所有序列中均显示为低信号。尽管MRI可以准确地显示肿块并提供详尽的解剖信息,但对具体确定病理显示的价值较低。MRI和超声在显示跟腱的解剖信息上作用相似。由于仅在极少数患者的黄色瘤中可见异常高信号,故对于特异性病理诊断,其价值有限。
双侧跟腱黄色瘤
对不起,目前的对话中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您提供相应的英文文本,以便我为您翻译。
1. X 光片:双侧跟腱区域可见局部组织增厚影,骨质边缘未见明显破坏或骨折迹象。跟骨及周围骨性结构形态大体正常。
2. MRI 检查:双侧跟腱在各序列上主要表现为较低的信号强度,跟腱轮廓明显增厚。腱组织内部可见不均质信号,但整体呈低或稍低信号为主,边界清晰,与周围软组织分界尚可。未见明显骨质侵犯或骨髓水肿征象。
根据患者双侧跟腱肿胀、影像学显示腱内异常增厚及患者年龄与病史综合考虑,可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
1. 腱黄色瘤(Tendon Xanthoma):常见于血脂代谢异常(如 II 型或 III 型高脂蛋白血症),表现为跟腱内异常脂质沉积增厚。MRI 上通常以低或稍低信号为主,病变可双侧出现。
2. 跟腱慢性炎症或变性(Achilles Tendinopathy):常见于中老年人或运动员,可表现为腱增厚、信号异常,但多伴有慢性劳损及炎症病史。
3. 少见软组织肿瘤:如腱膜纤维瘤、滑膜肉瘤等,可致局部肿胀。但 MRI 表现往往较为复杂,且常伴周围组织浸润或骨质受累的可能。患者若有良性病程、无侵袭性特征,则此类肿瘤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结合患者双侧对称性跟腱肿胀、血脂异常可能(临床提示或实验室检查)及 MRI 所见,并经术中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最可能的最终诊断为 “双侧跟腱腱黄色瘤(Tendon Xanthoma)”。 腱黄色瘤与血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干预有助于避免疾病进展及潜在的心血管并发症。
1. 药物治疗:
- 首先应对高脂血症进行规范治疗,可考虑使用他汀类或其他降脂药物,以改善血脂水平,从而减少腱黄色瘤的进一步增大。
- 根据患者血脂情况及全身状况,定期复查血脂谱及肝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2. 手术治疗:
- 若腱黄色瘤体积过大、症状明显或影响日常生活,可考虑行病灶切除或跟腱重建手术。
- 手术后需配合制动与康复训练,确保足踝功能最大限度恢复。
3. 康复与运动处方:
- 早期(术前或术后早期 0~6 周):以保护和制动为主,可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范围极小的踝关节被动活动和小幅度肌肉收缩训练,避免过度牵拉跟腱。
- 中期(6~12 周):在拆除外固定或支具后,于专业人员指导下逐步过渡到轻负荷训练,如小范围静力性踝关节抗阻练习、踝泵运动及逐级增加的踮脚训练等。训练频率可设定为每周 3~4 次,每次 15~30 分钟,强度以不出现明显疼痛为度。
- 后期(3 个月以上):若瘢痕和腱结构愈合良好,可适度增加负荷,如小步距行走练习、平地自行车训练或游泳等低冲击运动。此阶段可逐步增加运动频率至每周 4~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随着功能改善,可尝试更高强度的抗阻训练或慢跑,但需在专业医师和康复师指导下进行。
-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足踝关节的稳定性、疼痛程度及肿胀情况。一旦出现明显不适或疼痛加剧,应及时复诊调整计划。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基于现有资料及影像学信息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与诊断。具体诊疗方案应结合患者的完整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专科医生的综合评估后制定。
双侧跟腱黄色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