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腿可触及软组织肿块
患者因右腿外踝处出现肿胀并伴有神经性疼痛而就诊。未见感觉或运动功能缺失。放射学检查结果正常。进行了腿部超声和MRI检查。
神经鞘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由施旺细胞发育而来,但它却是所有外周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1, 2)。神经鞘瘤发生恶性变的风险极低。它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最常见于20至50岁人群,约占良性软组织肿瘤的5%(3)。男女发病率相当。足部神经鞘瘤非常罕见(3)。大多数病灶呈孤立性,临床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软组织包块(3)。临床检查时,该包块通常在横向方向可活动(2),但沿神经走行则固定;在原发神经皮节内可出现疼痛性感觉异常,类似Tinel征(1, 2)。超声检查可确定神经肿瘤的三维定位、其来源于某个神经束,以及其与未受累神经束的关系(4)。MRI是诊断神经鞘瘤最好的影像学检查。在T1加权像上,神经鞘瘤表现为与肌肉相似的中等信号强度,有时难以辨别;在T2加权像上,神经鞘瘤信号明显增强。其内部通常可见囊性病灶,在T1加权像上信号偏低,在T2加权像上信号偏高。一般来说,小的神经鞘瘤在注射钆剂后会有均匀强化,而较大的病灶则表现为更不均质的强化。MRI上可探测到的包膜(低信号包膜)在70%的神经鞘瘤以及30%的神经纤维瘤中可以见到(3)。神经鞘瘤手术原则是简单的肿瘤剥离,不损伤神经(2, 3)。神经纤维并不穿行于神经鞘瘤内部,因此手术切除一般不会影响神经功能。
腓浅神经神经鞘瘤
(无内容可翻译)
根据提供的MRI影像可见右小腿(踝关节近端/足踝部位)软组织内存在一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其边界较为清晰。T1加权像上该病灶信号大体呈中等或略低于肌肉的信号强度,局部可见略低信号区。T2加权像上则表现为高信号显影,边缘清晰,病灶内部可存在部分囊变样低信号/高信号区域。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部分序列可见包膜样低信号环绕。该病变所在部位与走行的神经较为接近,其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整体表现与典型神经鞘瘤(Schwannoma)相符。
结合影像学特点、患者性别与年龄(49岁,女性)、包块生长缓慢且可触及、MRI上典型的边界清晰且与神经走行相关的影像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神经鞘瘤(Schwannoma)。
若临床存在不典型或高度怀疑恶性征象,应进一步行组织病理学活检或术中快速病理以明确。
手术后康复目标包括:
可按照FITT-VP原则(频率、强度、时间、类型及进阶)制定康复策略:
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术区疼痛、肿胀及神经功能情况,如出现明显加重或异常,需及时复诊并调整康复方案。
本报告为基于所提供资料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实际诊断和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的全面病史、体格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由专业医疗机构和医生做出最终判断。
腓浅神经神经鞘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