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浅神经神经鞘瘤

临床病例 19.08.2005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9岁,女性
作者: H. Rajhi, H. Chabchoub, R. Bouzidi, A. Salem, N. M'nif, R. Hamza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右腿可触及软组织肿块

影像学表现

患者因右腿外踝处出现肿胀并伴有神经性疼痛而就诊。未见感觉或运动功能缺失。放射学检查结果正常。进行了腿部超声和MRI检查。

病情讨论

神经鞘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由施旺细胞发育而来,但它却是所有外周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1, 2)。神经鞘瘤发生恶性变的风险极低。它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最常见于20至50岁人群,约占良性软组织肿瘤的5%(3)。男女发病率相当。足部神经鞘瘤非常罕见(3)。大多数病灶呈孤立性,临床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软组织包块(3)。临床检查时,该包块通常在横向方向可活动(2),但沿神经走行则固定;在原发神经皮节内可出现疼痛性感觉异常,类似Tinel征(1, 2)。超声检查可确定神经肿瘤的三维定位、其来源于某个神经束,以及其与未受累神经束的关系(4)。MRI是诊断神经鞘瘤最好的影像学检查。在T1加权像上,神经鞘瘤表现为与肌肉相似的中等信号强度,有时难以辨别;在T2加权像上,神经鞘瘤信号明显增强。其内部通常可见囊性病灶,在T1加权像上信号偏低,在T2加权像上信号偏高。一般来说,小的神经鞘瘤在注射钆剂后会有均匀强化,而较大的病灶则表现为更不均质的强化。MRI上可探测到的包膜(低信号包膜)在70%的神经鞘瘤以及30%的神经纤维瘤中可以见到(3)。神经鞘瘤手术原则是简单的肿瘤剥离,不损伤神经(2, 3)。神经纤维并不穿行于神经鞘瘤内部,因此手术切除一般不会影响神经功能。

鉴别诊断列表

浅腓神经施旺细胞瘤

最终诊断

腓浅神经神经鞘瘤

证书

(无内容可翻译)

图像分析

超声检查显示一个2 cm长度的椭圆形肿块,具有双重结构,包括组织成分和囊性成分。该肿瘤偏心于其起源的神经干。

icon
超声检查显示一个2厘米的椭圆形长条状肿块,具有双重结构(组织和囊性)。该肿瘤位于其来源神经干的偏心部位。

冠状位 T1 图像显示右腿远端。神经鞘瘤呈梭形,与神经走行方向一致,偏心于其起源的神经干,信号呈低信号强度。

icon
右小腿远端冠状位 T1 图像。神经鞘瘤呈梭形,沿神经分布纵向排列,偏离其起源的神经干。其显示低信号强度。

右小腿远端的矢状位 T1 图像。神经鞘瘤表现为在神经分布中纵向延伸的梭形病灶,偏离其起源的神经干,并呈现低信号强度。

icon
右下肢远端矢状位T1图像。 施旺瘤呈梭形,沿神经分布纵向排列,偏离起源的神经干,呈低信号强度。

右下肢远端冠状位T2图像。神经鞘瘤呈现异质性高信号强度。

icon
冠状位 T2 图像显示右小腿远端。神经鞘瘤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强度。

注射钆对比剂后所示右腿远端冠状位T1图像。神经鞘瘤因中心囊性变而在对比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

icon
钆对比剂注射后所见右小腿远端冠状位T1序列图像。由于中心囊性变,神经鞘瘤在对比后显示不均匀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