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创伤后放射学检查
患者因摩托车外伤来我院就诊。常规X线片显示在胫骨干骺端近生长板处有一个呈放射透明的皮质性病灶,周围有清晰的骨质边界。该女性患者无临床症状,这提示我们考虑纤维性皮质缺损或非骨化性纤维瘤(NOF)的诊断。随后进行了CT和MRI检查,以确认NOF诊断、确定病灶的准确大小并评估骨折风险。CT显示胫骨上段三分之一被一个球形纤维组织团块占据,但未见皮质吸收或其他骨改变。MRI检查中,该病灶在T1和T2加权序列均表现为低信号,在质子密度序列呈高信号,这是NOF的典型表现。未建议进行任何治疗。
NOF是非侵袭性的骨纤维性病灶,常在因其他原因获取的X线片中偶然发现;NOF通常没有临床症状,但较大的病灶可能出现症状并增加骨折风险。此类病灶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发生率是女性的两倍;确切发病率不详,目前也未发现会增加发病率或死亡率。NOF多见为单发,但也可出现多发病灶;这些病灶通常大于3cm,并呈偏心性分布。长骨的干骺端更易受累。常见部位包括股骨远端干骺部(38%)、胫骨近端和远端(43%)以及膝关节(55%);多数病灶出现在膝关节周围,胫骨干部仅占10%,腓骨则占8%-10%。通常这些病灶位于干骺端或者接近骺板。其组织学表现通常为纺锤形成纤维细胞,伴有散在的巨细胞、泡沫细胞以及少量胶原蛋白;无有丝分裂或多形性变化提示恶性。 诊断主要依靠常规X线即可完成,无需行活检:典型的X线表现为椭圆形透亮区,边缘有清晰界定的硬化反应带,且病灶偏心位于长骨干骺端皮质内;较大的病灶可呈多房性,并可见对骨皮质内侧面的侵蚀。在这些生长缓慢的病灶中,随时间推移硬化程度的增加可能填充并取代中央透亮缺损,易被观察者误认为是纤维异常增殖症。通常只有在诊断存在较大疑问或需要确认病理性骨折时才进行CT检查;此外,CT扫描还可用于证实轻度移位的骨折。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行MRI,但已有报道显示在T1和T2加权自旋回波序列中,病灶信号均较低;周边低信号带代表X线所示的边缘硬化,以及组织学评价中所见的周边骨反应性硬化。此类病灶不需要特异性治疗或干预,但当病灶大于33mm或累及关键负重骨横径50%以上时,为防止病理性骨折需行手术刮除和植骨。若已发生病理性骨折,则石膏固定是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后,这些病灶通常不会复发,预后良好。
胫骨非骨化性纤维瘤
(没有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膝关节正侧位 X 光片及相应的 CT、MRI 影像,可见胫骨近端干骺端区域出现一处边界清晰的低密度(X 线下呈透亮)病灶。病灶形态呈类椭圆形,皮质局部变薄,周围可见较明显的硬化缘,病灶似可呈多房性改变,未并见明显的骨膜新生反应。CT 横断面显示病变位于胫骨近端内侧,皮质完整但略变薄;MRI 呈低信号边界,具有典型的低至稍低 T1、低至稍低 T2 信号特征,外围可见一圈低信号环对应硬化缘。整体而言,病灶范围局限,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或大范围浸润征象。
目前未见明显骨折线,但由于病变偏大且累及较多皮质厚度,若剧烈外伤则存在一定的潜在病理性骨折风险。软组织部分未见显著肿胀或占位征象。
根据患者年龄、病史(外伤后发现病变)、影像表现以及病灶形态,可能的诊断包括:
综合边缘硬化、呈多房性透亮、无明显侵袭性表现等要点,非骨化性纤维瘤是最具可能的诊断。
考虑到患者 26 岁、外伤后偶然发现病灶,且病灶形态及影像学表现典型,结合临床并无明显骨痛或肿胀症状,最终诊断倾向于“非骨化性纤维瘤(NOF)”。此病变属良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进一步活检。如后续影像随访无明显恶性征象,诊断可予以确认。
对于通常体积较小、症状不明显的非骨化性纤维瘤,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定期随访观察病灶变化。如果病变直径超过 3~3.3 cm,或累及骨干大部分(超过横径的 50%),则可能存在病理骨折风险。此时可考虑:
在康复指导上,应严格遵照循序渐进、个体化原则:
对于运动模式,可参考 FITT-VP 原则(频率 Frequency、强度 Intensity、时间 Time、类型 Type、进程 Progression、体积 Volume):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避免过度承重与反复冲击,以防应力集中导致骨折风险。如出现剧烈疼痛、肿胀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复查评估。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作为参考性医学分析意见,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患者如有进一步疑问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并依据专科医生的指导进行诊治。
胫骨非骨化性纤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