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85岁的男性在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左髋关节无法活动的情况。
一位85岁的老先生于1997年因骨关节炎接受了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他患有佩吉特病,但除这一情况外身体健康,无其他疾病。手术后三年,他发现髋关节活动时无疼痛,但活动范围明显受限。普通前后位(AP)X线片显示髋关节周围出现异位骨形成,故在2000年决定尝试将其切除。切除前,他接受了骨生化团队的评估,并使用依地膦酸盐(etidronate)来降低异位骨复发的风险。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但在接下来的一年中,髋关节活动逐渐减少,最终完全无法活动。对比的普通X线片显示IV级异位骨化,未见髋关节假体磨损的证据。尽管髋关节已经融合,但患者无疼痛,且对其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结果感到满意。
异位骨化最常见于男性以及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肥大性骨关节炎或创伤后骨关节炎的患者。其病因尚不明确,但似乎在进行大范围软组织剥离或大量骨切除的手术后更易发生1。通常在术后3周左右即可在普通X线片上观察到钙化,并可在3个月内进展为广泛的骨形成。然而,骨通常要到术后9至12个月才会完全成熟。 Brooker分型用于描述骨形成的范围,具体如下2:I型:软组织内出现骨岛;II型:股骨近端或骨盆产生骨赘,对侧骨面之间至少有1cm的间隙;III型:股骨近端或骨盆产生骨赘,对侧骨面之间的间隙小于1cm;IV型:关节强直。组织学上,此类组织与骨化性肌炎中的组织几乎无法区分。该疾病通常无痛,但可能会限制活动范围。 手术切除的适应证较少,而且切除难度较大,因为正常的解剖标志常被遮盖,异常骨质较为脆弱且不易与周围软组织分离。然而,也有报告显示,当外科切除与放射治疗结合时,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3。但该病复发也很常见。双膦酸盐被认为可用于治疗异位骨化,尤其是针对Paget病,但只能延缓骨样组织的矿化4。多项研究表明,非甾体类消炎药和吲哚美辛可减少异位骨形成5。另有文献报道,放射治疗对预防严重异位骨形成有效,但需在术后3天内进行6。
左髋关节 IV 级异位骨化
(无英文内容可翻译)
根据提供的髋关节X线影像可见:
结合术后时间及男性患者易患特点,伴随软组织内骨化影,最常见的可能性是异位骨化。此病可能与术中软组织或骨组织大范围操作刺激相关,病程中可表现为逐渐出现的骨化,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假体周围感染也可导致局部软组织异常或骨质改变,但通常还会伴随明显疼痛、红肿和实验室指标(如CRP、血沉)异常,影像上更多呈破坏性骨质改变或假体周围骨质吸收,故风险较低但仍需排除。
如果假体松动,X线片常提示股骨假体柄周围低密度带(Radiolucent line)或显著骨溶解,但目前并未见此类明显表现。因此假体松动可能性相对较低。
综合患者高龄、男性、术后异位骨化常见性以及本次影像学在髋关节周围出现明显软组织内骨化影,最可能的诊断是 术后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若需进一步明确,可结合CT或MRI以更好地评估软组织与骨化范围,以及检查实验室指标(如血常规、炎症标志物等)以排除感染。必要时可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证。
康复训练应个体化,遵循循序渐进、安全可行的原则,建议:
若在康复过程中出现难以缓解的疼痛、肿胀或活动困难,应及时就医评估。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参考性医疗分析意见,不能替代线下面诊及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进一步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务必咨询专科医生。
左髋关节 IV 级异位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