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骨形成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自发性关节融合

临床病例 12.09.2005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85岁,男性
作者: Atkinson D, Beardmore S, Thompson SK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85岁的男性在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左髋关节无法活动的情况。

影像学表现

一位85岁的老先生于1997年因骨关节炎接受了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他患有佩吉特病,但除这一情况外身体健康,无其他疾病。手术后三年,他发现髋关节活动时无疼痛,但活动范围明显受限。普通前后位(AP)X线片显示髋关节周围出现异位骨形成,故在2000年决定尝试将其切除。切除前,他接受了骨生化团队的评估,并使用依地膦酸盐(etidronate)来降低异位骨复发的风险。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但在接下来的一年中,髋关节活动逐渐减少,最终完全无法活动。对比的普通X线片显示IV级异位骨化,未见髋关节假体磨损的证据。尽管髋关节已经融合,但患者无疼痛,且对其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结果感到满意。

病情讨论

异位骨化最常见于男性以及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肥大性骨关节炎或创伤后骨关节炎的患者。其病因尚不明确,但似乎在进行大范围软组织剥离或大量骨切除的手术后更易发生1。通常在术后3周左右即可在普通X线片上观察到钙化,并可在3个月内进展为广泛的骨形成。然而,骨通常要到术后9至12个月才会完全成熟。 Brooker分型用于描述骨形成的范围,具体如下2:I型:软组织内出现骨岛;II型:股骨近端或骨盆产生骨赘,对侧骨面之间至少有1cm的间隙;III型:股骨近端或骨盆产生骨赘,对侧骨面之间的间隙小于1cm;IV型:关节强直。组织学上,此类组织与骨化性肌炎中的组织几乎无法区分。该疾病通常无痛,但可能会限制活动范围。 手术切除的适应证较少,而且切除难度较大,因为正常的解剖标志常被遮盖,异常骨质较为脆弱且不易与周围软组织分离。然而,也有报告显示,当外科切除与放射治疗结合时,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3。但该病复发也很常见。双膦酸盐被认为可用于治疗异位骨化,尤其是针对Paget病,但只能延缓骨样组织的矿化4。多项研究表明,非甾体类消炎药和吲哚美辛可减少异位骨形成5。另有文献报道,放射治疗对预防严重异位骨形成有效,但需在术后3天内进行6

鉴别诊断列表

左髋关节IV级异位骨化

最终诊断

左髋关节 IV 级异位骨化

证书

(无英文内容可翻译)

图像分析

前后位X线片显示IV级异位骨化

icon
显示第四级异位骨化的AP X线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