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长屈肌腱鞘炎

临床病例 20.09.2005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16岁,男性
作者: Cinotti A, Monteleone A, Fregolino A, Lupi A,Canevazzi P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16岁的男性主诉右踝深部疼痛,随后出现活动受限,已持续数月。病史中存在直接外伤。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阴性。

影像学表现

患者是一名足球运动员,有持续2个月的轻度疼痛病史,疼痛部位位于踝关节的后侧和内侧,并在足背屈和外翻时出现。既往有肌腱挫伤史,挫伤原因是足球比赛中关节处于外翻位时受到直接创伤所致。该MRI检查使用0.2T的磁共振扫描仪以及专用线圈进行。检查包括T1加权自旋回波(SE)、PD加权快速自旋回波(TSE)、T2*加权梯度回波(GE)以及GE-STIR序列,并分别在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进行扫描。

病情讨论

拇长屈肌腱位于踝关节后内侧区域,在胫后肌腱与趾长屈肌腱的后外侧。该肌腱经过后足跟骨的内外侧距骨结节之间的管道,该管道内衬滑膜鞘。拇长屈肌腱通过跨越后距下关节并从跟骨支撑部(sustentaculum tali)下方经过而进入足部,这类似于“绳子穿过滑轮”的过程。通常的肌腱卡压部位是在肌腱于距骨背侧垂直走行转折为于跟骨下方水平走行的纤维-骨性通道。肌腱损伤常由过度使用导致,而在运动员中,多见于需要反复变向奔跑或慢跑等运动项目。此类损伤从慢性退变到部分撕裂直至完全撕裂形成一个连续谱(过度使用和断裂)。 用于描述肌腱病变的术语尚未标准化,常可见不同表述。一般而言,“腱鞘炎(tenosynovitis)”用于指腱鞘的炎症;“腱病(tendinosis)”指肌腱内部纤维的退变;“腱周炎(peritendonitis或paratenonitis)”则指腱周、肌腱-肌肉连接处及邻近肌肉的炎症。“部分撕裂”是指肌腱纤维存在连续性的中断,但未完全失去肌腱完整性。部分撕裂通常根据受损肌腱部分的多少分为低度或高度。“完全撕裂或断裂”则用于描述全层撕裂,导致肌腱功能丧失,且常因肌肉收缩导致肌腱-肌肉连接部后缩至远离其骨性附着点的部位,并出现肌腱断端间隙。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可主要评估肌腱损伤情形。若见到正常形态的肌腱周围或腱鞘内有大量液体,则是腱鞘炎的典型表现。据统计,约有20%的人群在拇长屈肌腱滑膜鞘与踝关节间存在正常的交通,但务必避免将该滑膜鞘内的生理性少量积液误认为是异常。 对于前述因外伤就诊的足球运动员而言,若在拇长屈肌腱鞘中检测到大量液体,而踝关节内并无积液,则我们可诊断为腱鞘炎。若在踝关节和肌腱鞘同时检测到大量液体,则须借助增强MRI或手术加以确认诊断。该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并进行强化物理治疗后,已恢复至日常运动状态,目前身体状况良好。

鉴别诊断列表

拇长屈肌腱鞘炎

最终诊断

拇长屈肌腱鞘炎

证书

未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1a 磁共振成像

icon
1a 磁共振成像

1b 磁共振成像

icon
1b 磁共振成像

1c 磁共振成像

icon
1c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