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慢性头痛的女性患者正在进行颅骨X线检查和脑部MRI检查。
一名女性因慢性头痛病史及左侧顶骨处出现一个小“包块”从神经内科转诊。侧位X线显示边界清晰的溶骨性病变,呈“轮辐状”表现。随后为评估可能的颅内扩展而进行MRI检查。我们进行了矢状位T1加权、轴位T1加权、T2加权、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在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分别在三个正交方向采集了T1加权图像。可见顶骨内侧存在一个巨大强化肿块,明显压迫左侧顶叶脑组织。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并进行了移植修补,术后恢复顺利。
血管瘤是一种由血管组成的良性肿瘤。几乎所有器官,包括软组织和骨骼,都可能受到影响。可分为四种类型:毛细血管型、海绵状型、动静脉型和静脉型。毛细血管瘤由具有扁平内皮的小血管构成,常见于皮肤,通常在生命最初几年内最为明显,其中75%至90%会发生退化。海绵状血管瘤是扩张、充满血液的腔隙,常见于更深的软组织结构和颅盖骨,且这种类型在骨内形式中也很常见。有时海绵状血管瘤可含有静脉石,此类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不会自行退化。当病变内部存在持续的胎儿期毛细血管床时,称为动静脉血管瘤,这种病变最常见于软组织内,主要特点是迂曲的供血血管和早期引流静脉。静脉型血管瘤见于成人,病理表现为厚壁血管,常累及腹膜后、肠系膜及下肢肌肉。 大多数骨血管瘤属于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40至50岁人群,女性略多见。这些病变通常无症状,常在偶然检查时发现。椎骨、颅盖骨以及扁平和长骨是好发部位。当海绵状血管瘤位于椎体时,椎体塌陷并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是主要并发症。有时骨血管瘤可表现为可触及的肿块。椎体血管瘤占骨骼血管瘤的28%,在5%到12%的尸检中可见,其中三分之一病例为多发病变。胸椎和腰椎常见受累。在常规X线片上可见典型的“灯芯绒”样表现;在CT扫描中可见增厚的垂直小梁(“波尔卡圆点”样),而佩吉特病是椎体血管瘤的主要鉴别诊断。由于血管成分的存在,椎体血管瘤在MRI的T2加权像上信号较高,而在T1加权像上的信号会因脂肪含量不同而有所差异。 海绵状血管瘤极少见于扁平骨和长骨,如出现,可能分布于肋骨、锁骨、下颌骨以及胫骨、股骨和肱骨。其放射学表现可从溶骨性病变到表现为放射状(辐射状“车轮”样)小梁增厚或蜂窝状改变。鉴别诊断包括纤维异常增殖症、软骨性肿瘤和巨细胞瘤。颅盖骨的海绵状血管瘤为溶骨性病变,具有典型的放射状(“车轮”样)改变,边界清晰,有时可在头皮上触及肿块。额骨和顶骨板障最常受累。当病灶呈纯溶骨性时,诊断可能存在困难。绝大多数骨海绵状血管瘤无症状,无需进一步治疗。但有时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此时可考虑刮除、切除、放射治疗或椎体成形术等治疗方案。
颅盖骨海绵状血管瘤
(无英文内容可翻译)
患者为 60 岁女性,因长期慢性头痛就诊。本次检查包括头颅 X 线片及脑部 MRI:
未见明显颅内实质受压变形迹象,病灶邻近脑组织一般无明显水肿。未见明显相关软组织肿胀或其他颅内占位征象。
基于影像学表现及患者慢性头痛的临床症状,以下为可能诊断或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慢性头痛)、影像学特征(颅骨 X 线片“放射状”/“轮辐状”小梁增粗改变,MRI T2WI 高信号并强化),最可能的诊断为 颅骨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skull)。
若需更加确切的诊断,可考虑在术中或术前进一步行病理活检确认。
对于无明显症状且病变稳定的患者,可选择密切随访观测。若出现以下情况,需考虑进一步处理:
具体治疗可选择以下方式之一或联合应用:
患者若因慢性头痛或手术治疗后,需要适当的康复管理。主要目标包括:
基于 FITT-VP 原则(频度、强度、时间、类型及进阶)示例如下:
若患者拟行手术,需要在术后遵医嘱逐步开展活动,加强对术区保护,尤其注意头颅及颈部动作避免过度牵拉和外力冲击。在开始任何较高强度运动前,可进行物理治疗师的进一步评估,并结合神经外科及骨科医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为参考性医学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需要,请及时咨询专科医生或前往医院就诊。
颅盖骨海绵状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