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盖骨海绵状血管瘤

临床病例 20.09.2005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0岁,女性
作者: O. Vanovermeire, G. Vanderschueren, K. Verstraete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患有慢性头痛的女性患者正在进行颅骨X线检查和脑部MRI检查。

影像学表现

一名女性因慢性头痛病史及左侧顶骨处出现一个小“包块”从神经内科转诊。侧位X线显示边界清晰的溶骨性病变,呈“轮辐状”表现。随后为评估可能的颅内扩展而进行MRI检查。我们进行了矢状位T1加权、轴位T1加权、T2加权、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在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分别在三个正交方向采集了T1加权图像。可见顶骨内侧存在一个巨大强化肿块,明显压迫左侧顶叶脑组织。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并进行了移植修补,术后恢复顺利。

病情讨论

血管瘤是一种由血管组成的良性肿瘤。几乎所有器官,包括软组织和骨骼,都可能受到影响。可分为四种类型:毛细血管型、海绵状型、动静脉型和静脉型。毛细血管瘤由具有扁平内皮的小血管构成,常见于皮肤,通常在生命最初几年内最为明显,其中75%至90%会发生退化。海绵状血管瘤是扩张、充满血液的腔隙,常见于更深的软组织结构和颅盖骨,且这种类型在骨内形式中也很常见。有时海绵状血管瘤可含有静脉石,此类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不会自行退化。当病变内部存在持续的胎儿期毛细血管床时,称为动静脉血管瘤,这种病变最常见于软组织内,主要特点是迂曲的供血血管和早期引流静脉。静脉型血管瘤见于成人,病理表现为厚壁血管,常累及腹膜后、肠系膜及下肢肌肉。 大多数骨血管瘤属于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40至50岁人群,女性略多见。这些病变通常无症状,常在偶然检查时发现。椎骨、颅盖骨以及扁平和长骨是好发部位。当海绵状血管瘤位于椎体时,椎体塌陷并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是主要并发症。有时骨血管瘤可表现为可触及的肿块。椎体血管瘤占骨骼血管瘤的28%,在5%到12%的尸检中可见,其中三分之一病例为多发病变。胸椎和腰椎常见受累。在常规X线片上可见典型的“灯芯绒”样表现;在CT扫描中可见增厚的垂直小梁(“波尔卡圆点”样),而佩吉特病是椎体血管瘤的主要鉴别诊断。由于血管成分的存在,椎体血管瘤在MRI的T2加权像上信号较高,而在T1加权像上的信号会因脂肪含量不同而有所差异。 海绵状血管瘤极少见于扁平骨和长骨,如出现,可能分布于肋骨、锁骨、下颌骨以及胫骨、股骨和肱骨。其放射学表现可从溶骨性病变到表现为放射状(辐射状“车轮”样)小梁增厚或蜂窝状改变。鉴别诊断包括纤维异常增殖症、软骨性肿瘤和巨细胞瘤。颅盖骨的海绵状血管瘤为溶骨性病变,具有典型的放射状(“车轮”样)改变,边界清晰,有时可在头皮上触及肿块。额骨和顶骨板障最常受累。当病灶呈纯溶骨性时,诊断可能存在困难。绝大多数骨海绵状血管瘤无症状,无需进一步治疗。但有时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此时可考虑刮除、切除、放射治疗或椎体成形术等治疗方案。

鉴别诊断列表

颅盖骨海绵状血管瘤。

最终诊断

颅盖骨海绵状血管瘤

证书

(无英文内容可翻译)

图像分析

头颅侧位X线片

icon
颅骨侧位X线片

轴向 T1加权像

icon
轴向T1加权像

轴向T2加权像

icon
轴向T2加权像

钆剂增强后 T1 加权图像

icon
钆增强后的T1加权图像
icon
注射钆造影剂后的T1加权图像
icon
钆剂增强后的 T1 加权图像

术中照片

icon
术中图片
icon
术中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