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1岁男性,5个月前因轻微创伤后出现右肩慢性间歇性疼痛。检查时未发现局部炎症征象。疼痛程度不断加重,且并未明显依赖止痛药。
右肩的前后位(图1)和前后位内旋(图2)视图显示,在右肱骨手术颈水平小结节的内下方可见相对清晰的溶骨性病变,并伴有硬化边缘(黑箭)。
为更好地表征该病变,对右肩进行了MRI检查,结果显示在肱骨颈内侧存在边界清晰、偏心且分叶状的T1低信号、T2脂肪抑制高信号的髓内病变。可见周围较厚的T1高信号边缘,在脂肪抑制序列中呈抑制,提示病变含有脂肪成分。覆盖的皮质及邻近骨髓信号均正常。
这是最罕见的骨肿瘤之一,发病率约为每1000人中有1例,男性居多。然而,它是骨骼中最常见的脂肪源性肿瘤。最常见于第3至第4个十年[1]。它主要影响长骨的干骺端,下肢的发病率更高。上肢很少受累,发病率仅为7%[2]。根据组织病理学表现,Milgram将其分为三型。第一期仅含有脂肪组织,无任何坏死区域。第二期含有脂肪组织,间杂坏死区域及营养不良性钙化。第三期为骨内脂肪瘤,伴有广泛的坏死改变、囊肿形成以及营养不良性钙化[3]。虽然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已提出多种理论,但暂无任何一种具有强有力的证据[4]。
大多数病灶有症状,在病变部位出现钝痛。也可能出现软组织肿胀。手术后疼痛可能完全缓解或复发。约30-40%的病例无症状,偶然被诊断[5]。
Milgram将影像学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分期相关联。第一期常见界限清晰的溶骨性病灶,伴有狭窄的硬化带。第二期可见高密度钙化灶,以及因坏死引起的溶骨区扩大。第三期硬化带增厚,可伴或不伴钙化。我们的患者属于Milgram第三期[3,6]。
CT是另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根据脂肪衰减(-40至-110 HU)区域以及营养不良性钙化区域来帮助诊断,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活检[7]。MRI有助于准确诊断和表征骨内脂肪瘤的分期。第一期显示T1高信号、T2脂肪抑制低信号病灶,且在T1/T2序列上可见低信号硬化边缘。第二期与第一期表现相似,但在内部可见T1/T2低信号的营养不良性钙化灶。第三期显示T1/T2低信号强度的增厚硬化边缘。坏死和囊性区域表现为T1低、T2高信号[6]。
对于有症状或存在即将骨折风险的病例,可通过刮除和植骨进行手术治疗。然而,对于骨稳定性正常的病例,则采取保守治疗[8]。Milgram[3]曾报道过非常少见的散发性恶变病例。由于病灶可能发生自发性消退,仍需进行影像学随访。
单纯性骨囊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鉴别诊断,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从周边发生脂肪变性,因而在影像学上表现相似[9]。
已从患者处获得用于发表的书面知情同意。
肱骨骨内脂肪瘤伴囊性变
根据提供的肩关节正位 X 线以及 MRI 图像可见:
基于上述影像学表现及病史,可能的鉴别诊断包括:
结合临床资料、既往病史以及影像特征,最可能的诊断为
骨内脂肪瘤(Milgram 分期 III 型)。
当前影像征象(坏死、囊变、钙化)与 Milgram III 型的特征相符合。
确诊通常可经影像学综合判断,如有必要可行病理学检验以排除极少数恶性可能。
FITT-VP 原则:以上运动处方强调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阶(Progression)五大要素。建议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或运动医学专家的指导下,依据个人耐受度与骨稳定状况做个体化调整。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基于现有信息进行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并接受进一步的检查与治疗。
肱骨骨内脂肪瘤伴囊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