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巨大滑囊形成及继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的骨软骨外生突

临床病例 23.11.2005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1岁,男性
作者: Heyse C, Vanrattinghe R, Verstraete K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有髋部疼痛的患者

影像学表现

一名患者出现了非典型的髋部疼痛。因此,安排了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的普通X线检查。右髋关节前后位X线显示股骨颈存在大的外生骨突。该病变的皮质和骨髓与下方股骨相连续,提示骨软骨性外生骨疣。外生骨疣下方的软组织中可见一些圆形钙化灶。为进一步明确这些钙化灶的来源并排除恶性病变,对双侧髋关节和大腿进行了MRI检查。 右膝前后位X线同样显示几个骨软骨性外生骨疣。由于这些病变具有多发性,因此提示可诊断为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MR检查证实了HME(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的诊断,并显示一个大滑囊内充满钙化物,提示继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

病情讨论

骨软骨性外生突(亦称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实际上与其说是肿瘤,不如说是一种发育性异常。这些病变是由于骺生长板经骨膜疝出,导致软骨碎片脱离。该软骨帽起到类软骨内成骨板的作用,负责逐渐骨化。在影像学上可见其皮质与髓腔与底部骨骼连续。最常见的累及部位是干骺端和/或干骺部,经常见于股骨、胫骨和肱骨。如果是多发性的,更易提示为遗传性多发性外生突(HME),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无症状,但也会出现因机械冲突引起的疼痛。其他并发症包括外观或骨骼畸形、骨折,以及血管或神经受压。巨大滑囊形成是较为罕见的并发症,常见于受运动影响且易出现摩擦的部位。在本例中,股骨颈后方的外生突与坐骨结节之间的摩擦可能诱发了滑囊形成。由于这种慢性刺激,滑囊因滑液产生增多而不断扩大。在这些滑囊的滑膜内,可能出现继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SOC),其是一种转化性疾病,特征为形成多个软骨小结,这些小结可钙化或骨化,也可能脱离滑膜形成游离体。这些钙化点不应与钙化的软骨帽混淆。在本例患者中,钙化位于外生突下方10厘米处:这也提示了SOC中的钙化游离体。在与骨软骨瘤相关的滑囊内出现SOC的情况极为罕见,目前文献仅报道6例。Peh等人提出,骨软骨瘤碎片脱落至滑囊腔内可能导致滑囊滑膜衬里出现改变,进一步促进骨软骨结节的形成。软骨帽可发生恶性转变为软骨肉瘤。提示恶性变的征象包括:软骨帽厚度超过2厘米(显著的软组织肿块,含有特殊的散在或不规则钙化)、表面不规则或边界不清、在骨骼发育成熟后原本稳定的骨软骨瘤出现生长、病变内部出现局灶性透亮和邻近骨骼的侵蚀或破坏。患有HME的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更高。单发性骨软骨瘤出现恶变的概率约为1%,而HME患者则为3%-5%。在本例患者中,股骨外生突的软骨帽厚度不足2厘米。

鉴别诊断列表

骨软骨性外生骨疣伴大滑囊形成及继发性滑膜软骨瘤病。

最终诊断

骨软骨性外生骨疣伴大型滑囊形成及继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

证书

(无可翻译内容)

图像分析

冠状位T1加权磁共振成像

icon
冠状位 T1 加权磁共振图像

右膝关节前后位 X 线片

icon
右膝关节前后位 X 线片

轴向T1加权图像

icon
轴向T1加权图像。

注射钆对比剂后行轴向T1脂肪抑制MR图像

icon
轴向T1脂肪抑制钆对比增强磁共振图像

冠状位T2加权图像

icon
冠状位T2加权像

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所获取的轴位T1脂肪抑制MR图像。

icon
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获取的轴位T1脂肪抑制磁共振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