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1岁的女性,在第4跖间隙足底出现肿胀。无直接外伤史;她大约在两个月前首次注意到该肿胀。既无疼痛,也无活动障碍。她目前为产后3个月。
一名31岁的女性在第4跖间隙远端出现肿胀。常规X线片未显示钙化;可见早期骨质受累,表现为单一外源性侵蚀及骨膜反应。超声检查示软组织肿块呈实性低回声,与正常结构分界清晰。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显示病变周围及病灶内部血供丰富。 在MRI检查中,获取了T1加权自旋回波(SE)、PD加权TSE(turbo-spin-echo)、T2加权梯度回波(GE)和GE-STIR序列,并分别在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进行扫描,随后进行了脂肪抑制T1加权增强扫描。该实性肿块大小为3.0×2.4×2.4毫米,从第4跖骨头间隙延伸,并累及第4趾的远侧趾骨。病变边界呈多叶状,在高对比度序列上信号偏高,并显示强烈的对比增强。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这是具有平滑肌瘤样表现的侵袭性血管黏液瘤。
血管黏液瘤(Angiomyxoma,AM)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其特点是含有黏液样基质和血管成分。由于其顺应性,通常能够长到相当大的体积,挤压邻近结构,虽然肿瘤通常在局部具有浸润性。AM 被视为一种具有侵袭性的肿瘤,因为若未彻底切除,往往会在局部复发。然而,由于此肿瘤体积庞大且局部浸润,全面而彻底的手术切除在技术上被认为是困难的。 在大体病理检查中,AM 表现为体积较大、凝胶样的肿块,部分或完全被包膜包裹。组织学上,AM 由梭形或星状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被黏液样基质分隔,基质中含有大量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以及不同大小的血管。此外,大多数病例中有丝分裂活性极少。总的来说,手术切除是治疗 AM 的主要手段:尽管从组织学上看该肿瘤为良性,但其局部侵袭性和高复发率决定了必须进行彻底切除。同时,由于 AM 病人的细胞分裂活性低,放射治疗或化疗通常难以奏效。强烈建议长期随访,尤其是通过 CT 或更优选的 MR 成像进行监测,因为在初次切除数年后也有复发的报道。 在 MR 检查中,血管黏液瘤的特征表现为:在 T1 加权像上与肌肉等信号,在 T2 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并且在给予钆造影剂后可见典型的内部强化模式。鉴别诊断包括黏液瘤、血管脂肪瘤、脂肪瘤和血管瘤。软组织脂肪瘤在 T1 加权像上显示为高信号强度,在 T2 或脂肪抑制的 T2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上信号强度并无增加。在 STIR 序列里,这些病变的脂肪信号被抑制。脂肪瘤在注射顺磁性造影剂后无强化表现。血管瘤可从海绵状型到毛细血管型不等。肌内血管瘤可含有不同量的脂肪、平滑肌、黏液样基质和含铁血黄素。血管瘤在 T1 加权像上表现为低到中等信号强度,在 T2 加权像上则为高信号。由于顺磁效应,中央出血伴含铁血黄素沉积或周边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会在 T1 和 T2 加权像上呈现低信号。黏液瘤在肌肉中边界不清,在 T1 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 T2 加权像上为高信号,类似囊性病变。血管脂肪瘤在 T1 和 T2 加权像上则呈现不均匀信号模式。
足部血管黏液瘤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足部X线、彩色多普勒超声及MRI影像,可见足部第4跖间隙跖侧存在一软组织肿块。X线片上骨质形态大体正常,未见明显骨质破坏或骨折征象。彩色多普勒显示局部血流信号相对丰富,提示病灶内存在一定的血管成分。MRI显示该病灶在T1加权像上与肌肉信号大致等信号,在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序列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可见明显强化,病灶边界相对清晰,但存在一定的向周围软组织浸润趋势。整体影像学特征提示肿块具有黏液性、血管性成分。
根据患者的年龄、产后3个月的病史以及影像学特点,可考虑如下几种可能:
综合血管黏液成分、较高的T2信号及明显的造影强化,并考虑局部浸润性特征,血管黏液瘤(Angiomyxoma)更符合整体影像表现。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产后3个月出现足底无痛性肿块,无明显外伤史),影像检查提示病灶黏液与血管成分丰富且局部浸润性较强,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若已获得)进一步证实后,最可能的诊断为 血管黏液瘤(Angiomyxoma)。
若仍有疑问,需进一步做组织活检和病理免疫组化,以排除其他少见或恶性软组织病变。
治疗方案:
对于血管黏液瘤,完整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然而,该肿瘤常因局部浸润而手术边界不易掌握,存在复发风险。放射治疗及化疗对本病效果一般较差,因其增殖活性低、血供相对复杂。因此:
康复与运动处方:
手术后或保守观察期间,可在下列原则下进行康复与运动:
在产后特殊阶段,需注意骨质和关节稳定性,如有骨质疏松风险,应补充钙、维生素D等,并确保安全性训练。
免责声明:此报告为基于当前提供的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就医。
足部血管黏液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