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1岁的女性因跌倒史到急诊就诊,并被转诊进行脑部CT检查。回顾性病史显示,过去6个月左颞部反复出现肿胀和瘙痒。
在 CT 上未见与创伤相关的异常。然而,在左侧颞部头皮的皮下平面上发现一个厚壁囊性病变(图 1)。
超声检查显示该病变为一个囊肿,内含活动性强、管状蜿蜒的结构,具有高回声壁,并出现 “丝虫舞蹈” 征(图 2 和 3)。
丝状虫病(Dirofilaria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当人类成为犬心丝虫(Dirofilaria immitis)、皮下丝虫(Dirofilaria repens)和 Dirofilaria tenuis)等的偶然宿主时会发生。 Dirofilaria immitis 是全球最常见的 Dirofilaria[1]。狗是这种寄生虫的最终宿主,蚊子则是中间宿主。存在于狗外周血中的微丝蚴被蚊子吸入后,在蚊体内发育成感染期幼虫,随后可传播给包括人类在内的偶然宿主。
这种感染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大陆呈地方性流行。在亚洲,最常由 Dirofilaria repens 引起,并见于斯里兰卡以及印度南部各邦 [2]。 在印度,人类眼部和皮下丝状虫病的首例病例于喀拉拉邦报告,分别发生在1976年和2004年 [3]。
临床视角
在全球记录的 782 例病例中,有三分之一为眶部病变。大多数已报道的病例发生在易被蚊虫叮咬的头颈部暴露区域 [4]。偶尔也会在更深部位检测到寄生虫,包括腹膜、网膜、乳腺和肝脏。
许多感染者无症状,因而在诊断时需要高度的临床怀疑。皮下结节是最常见的初始症状,但也可能提示多种其他情况,如脂肪瘤、纤维瘤、异物肉芽肿、软组织肉瘤、转移瘤,以及包括盘尾丝虫病或囊尾蚴病在内的其他寄生虫感染。由于这些蠕虫在人体内不繁殖,寄生负担不足,因此血清学检测并不可靠 [5]。
影像学视角
超声具有实时成像能力,如果寄生虫尚存活,可以明确诊断其存在—在囊肿中可见到一个可活动、折叠的管状结构,并显示平行的高回声带。即使蠕虫已经死亡或丧失活动能力,但仍保持结构完整,超声仍然是确定诊断的首选方法,且无其他可与之混淆的鉴别诊断 [6]。
CT 表现无特异性,可能显示异质性软组织肿块并伴有周边强化,类似于脓肿。
结果
外科手术取出蠕虫是最终的治疗方法。然而,如果怀疑在胸腹腔等深部存在继发病灶,则可考虑应用伊维菌素和乙胺嗪等抗寄生虫治疗 [7]。通常,在寄生虫被移除后,临床症状会消退。本例患者采用保守方式服用乙胺嗪(片剂)治疗,症状有所改善。
总结要点
超声检查是一种有用的无创诊断工具,可用于对皮下丝状虫病进行可靠诊断并鉴别活体成虫。通过超声可观察到丝状虫病的特异性影像学征象,同时排除其他可能的鉴别诊断。
已获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恶丝虫病
根据提供的CT脑部影像显示,颅腔内未见明显急性出血或大面积梗死征象。左侧颞区皮下层可见一处软组织致密影,边界相对清晰,增强后影像可见局部不均匀强化。
同步参照超声影像,可见左侧颞部皮下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病灶,内部回声不均,疑似可见管状或条索状结构。周围软组织轻度水肿,血供信号并不显著。整体以皮下病变为主,未见明显颅骨破坏或颅内延伸。
基于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以及持续“皮下包块伴瘙痒”6个月的主诉,结合地域流行病学及既往文献报道,需考虑以下潜在诊断: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表现(局部瘙痒、反复出现皮下结节)、影像学特征(超声下可见管状或条索状结构)以及治疗后好转的病史,最可能的诊断为: 皮下迪洛菲虫病(Dirofilariasis)。
如需进一步明确,可行手术摘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以证实虫体种属并排除其他病变。
治疗策略:
1) 特异性药物治疗:常选用二乙基卡巴嗪(DEC,diethylcarbamazine)或伊维菌素(ivermectin)等抗寄生虫药物。
2) 手术治疗:若病灶局限,且对美观或症状造成明显影响,可考虑外科摘除。摘除后可进一步做组织及虫体定性检查。
3) 对症处理:针对局部瘙痒,可使用外用药物或口服抗组胺药物,必要时酌情使用消炎药。
康复与运动处方(FITT-VP原则):
考虑到本病主要为皮下寄生虫感染,若病灶部位发生局部疼痛或瘙痒,需注意创口或局部皮肤状况。整体康复运动以轻中度运动为主。示例如下:
• 频率(Frequency):每周3–5次,视个人体能与病情而定。
• 强度(Intensity):初始建议轻度至中度(如RPE量表4-6分),可选用舒适步行或缓慢骑行方式。
• 时间(Time):每次运动时间20–30分钟,若耐受良好可逐渐延长到45分钟。
• 类型(Type):以有氧运动(如行走、太极拳、骑车)和轻度抗阻训练为主,避免剧烈或碰撞类运动。
• 进阶(Progression):若病情稳定且机体耐受度提升,可适当逐步提高运动强度或延长时间,但需循序渐进,以免导致疲劳或皮肤刺激。
• 体积与模式(Volume & Pattern):结合日常活动量,保持每周累计运动150分钟以上,并可分段完成。
在康复训练中,需密切监测局部皮肤状况,若皮损或切口恢复不良,及时减少活动量或暂停训练,并就医复查。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任何病情变化或不适,请及时就医。
恶丝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