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 54 岁患者出现了为期四周的步态不稳、双腿无力,以及肚脐以下区域的感觉改变。
一名54岁的白人女性,既往身体状况良好,过去四周逐渐出现步态不稳、双腿无力以及肚脐以下区域感觉改变,因此到神经科就诊。未见膀胱或肠道功能受累。体格检查显示其步态痉挛,下肢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阳性。她在L1水平出现感觉平面,并在T11–12水平存在一条过度敏感带。 进一步检查显示血液化验结果正常;MRI扫描发现T11–12水平存在低信号,导致脊髓后方受压。CT扫描提示此处黄韧带骨化。颈椎和胸椎X线片仅显示退行性改变。随后进行了外科减压手术,切除了骨化的黄韧带,并通过椎弓根入路减压,未见明显椎间盘病变。 术后十天,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仍有脊髓病的表现。其感觉平面有所改善,残留在T12水平有针刺感觉减退带。她被转诊进行进一步康复治疗,并将在门诊随访。
脊柱的黄韧带骨化(OLF)和后纵韧带骨化(OPLL)主要见于日本人(2)。OLF 在白种人中并不常见,但自 1993 年以来已有文献报道了数例病例(1)。它在男性中更为常见,且常累及胸椎下段。OLF 可在胸椎的多个节段发生。颈椎部位的骨化非常罕见(2),但钙化则较为常见。 OLF 的病因尚不明确(3),但一些被认为的潜在病因和相关因素包括:创伤和骨折、骨骼氟中毒、强直性脊柱炎、糖尿病、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DISH)、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Kojima et al 1989)、血色病、晶体沉积性疾病(焦磷酸钙二水合物)以及老龄化。目前尚不清楚该疾病在日本的发病率是否更高,或是在其他国家被漏诊。原因之一可能是日本人的椎管直径较小。绝经期的雌激素缺乏也可能是一种原因。 该疾病主要通过放射学检查确诊。普通 X 线片通常无明显帮助,但在斜位片上可在椎管内看到圆形结节(2)。MRI 扫描对于诊断 OLF 具有重要意义。在 MR 扫描上,在脊髓后缘可见到半球状的低信号,包括在 T1 和 T2 加权图像中。T1 加权图像可以显示大面积的钙化,但小范围的骨化难以与脑脊液信号区分。MRI 对于显示脊髓受压情况也非常有用。 CT 检查同样对于诊断至关重要。轴位 CT 可在椎板后外侧观察到呈 V 形、不规则且高密度的团块,可能表现为对称或不对称(2)。在脊髓受压的病例中,CT 脊髓造影(1)或许有所帮助。骨化通常始于上下椎板的外侧部位,并沿着黄韧带向上和向下延伸。主要的鉴别诊断包括钙化性脑膜瘤、关节突关节的过度骨化、关节突囊肿(在 MR 成像上)以及 MR 成像中的化学位移伪影。 其临床表现往往进展缓慢而逐渐加重,因此即使进行减压手术,本例患者的脊髓功能恢复也可能并不完全。
黄韧带骨化
(未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从提供的CT影像可见,在胸椎后方椎管内近椎板处出现高密度影,形态类圆形或呈“V”字形突起,位于椎板后方。该高密度病变与相邻椎板关系密切,可看到局部椎管变窄,可能对脊髓造成一定程度的压迫。多切面重建显示此高密度影自韧带位置向椎管内突出,提示存在韧带钙化或骨化。
患者症状主要为下肢无力、不稳以及感觉异常,与影像表现的脊髓压迫程度相符。整体上,CT可明确显示骨化或钙化的范围、形态及对脊髓的影响程度,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结合患者年龄、症状持续四周的进展性双下肢无力与感觉异常、以及CT示后方韧带明显高密度骨化影,最可能的诊断为 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
在急性期或术后早期,需避免剧烈活动,对脊髓继续挤压或损伤。待症状缓解并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可循序渐进开展训练:
由于患者年龄较大且脊髓已有受压表现,运动中需加强对下肢肌力和平衡功能的保护。保证动作缓慢、可控,避免突然负荷或过度扭转。
本报告基于现有影像资料和临床背景进行分析,所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实际诊断与治疗意见。建议患者结合自身情况,在专科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制定和执行治疗及康复计划。
黄韧带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