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6岁的男性出现左大腿进行性疼痛。在大腿后内侧触及到一个质地坚硬的肿块。该患者有七个月前行结肠癌手术的病史。考虑到病灶的位置和其可触及性,患者被转诊进行大腿超声检查(US)。
使用线性高频探头(10 MHz)进行超声检查,发现一个边界清晰、实性、等回声至低回声的肿块,尺寸为4 x 5 x 4.5 cm。该肿块位于股二头肌内,对邻近组织产生肿块效应(图1a)。在彩色和能量多普勒检查中,肿块后方可见一茎状结构,外围和中心血流增加(图1b,1c)。此外,频谱多普勒显示动脉波形,且流速增高(图1d)。 手术切除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了来自结肠腺癌的肌内转移(图2)。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持续随访中未见复发迹象。
骨骼肌转移(SMM)并不常见,尽管骨骼肌约占人体总重量的40%。SMM 的患病率有所不同,一些作者基于对癌症患者的尸检结果报道,其发生率可从 0.03% 到 17.5% 不等 [1–3]。最常见的转移至骨骼肌的原发肿瘤类型是肺腺癌、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股肌群、髂腰肌、臀肌和椎旁肌是最常受累的肌群 [1,4–6]。SMM 可能无症状,仅在体检中偶然发现,或者可能表现为可触及的肿块,伴有疼痛、压痛、肿胀和/或红斑;患者可能会出现受累部位活动范围减小,或出现发热、体重减轻、乏力和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1,3,7]。临床检查可能在触诊时发现骨骼肌肿块。然而,超声(US)、CT 和 MRI 对这些病变的诊断和进一步评估起到重要作用。一些作者认为,MRI 在检测肌肉内转移方面优于其他成像方式。然而,最终的诊断仍需通过组织病理学分析来确定,最好是在超声或 CT 引导下进行活检,或者在手术切除病灶后进行 [3,7]。对于不确定的病变,或者治疗依赖于组织学结果的病变,应进行活检 [8]。确诊后,应召开多学科讨论会,让所有相关专家(例如,外科医生、放射科医生、组织病理学家)共同讨论下一步的最佳方案。 关于超声(US),一部分 SMM 表现为低回声 [2,5,6,9],如本例患者所示;然而,也有报道其可表现为高回声 [10]。在本例中,病灶呈蒂状结构,其中央供血动脉源自股深动脉,提示了符合恶性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据我们所知,来自结肠癌的 SMM 之前尚未有文献报道表现出超声上的蒂状、供血动脉以及多分支高血管化等特征。由于结合了超声表现和既往病史,患者在没有进一步检查的情况下即被转诊接受手术。 手术切除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该肌内转移来自结肠腺癌。
核心信息 / 教学要点
超声(US)被视为评估肌内软组织病变的合适初步分诊成像方式.
超声的影像学征象包括等回声至低回声、带有多分支构型的高血管化、高阻力动脉模式以及带有供血动脉的蒂状结构,这些特征提示恶性。
超声所见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指导临床医生对 SMM 进行诊断并给予合适的治疗。
已获得患者签署的书面知情同意书以用于发表。
骨骼肌转移
根据超声影像,可见左大腿后内侧肌肉层内有一较清晰的低回声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彩色多普勒模式下可见明显的血流信号,呈多分支高流速高阻力动脉血供特点;同时可见“蒂样”结构,从深股动脉发出的供血动脉直接进入病灶中心。病灶周围肌肉结构边界略受影响,但整体肌层结构仍可辨。
结合患者56岁、既往结肠癌手术病史,及影像学特征(低回声、肿物内高阻力血流及蒂样供血结构)和术后病理证实,最可能的诊断为:结肠腺癌大腿肌肉内转移瘤。
对于确诊的结肠腺癌肌肉内转移患者,常规治疗包括:
基于患者手术及肿瘤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局部疼痛、组织损伤以及全身疲乏状态,应在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的原则下进行康复训练: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充分注意:
以上报告依据已有资料进行分析,仅供临床决策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意见。患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并在专业人员陪同下完成康复训练。
骨骼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