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4岁的男孩主诉颈部疼痛持续半年。最初未注意到第一胸椎横突的变形。11个月后进行了MRI扫描,结果显示第一胸椎存在肿瘤。CT引导下的活检证实了诊断。
一名14岁的男孩抱怨上背部和颈部疼痛,持续了半年。疼痛与压力无关,并在夜间和清晨时加重。最初进行了颈椎的X线检查,结果提示正常。四个月后,患者出现脊柱侧弯,并进行了脊柱侧弯的X线检查,也被解读为正常。事后回顾可见X线片上左侧横突的变形和膨胀。疼痛持续存在,初次X线检查11个月后进行了MRI检查,显示第一胸椎存在肿瘤。该肿瘤在T2加权像上信号中等,在T2*加权像上信号较亮,在T1加权像上信号较暗;注射钆剂后可见均匀增强。肿瘤几乎占据了整个第一胸椎椎体的范围。T1椎体左侧部分塌陷,肿瘤还向后弓以及T1椎体的横突和棘突生长。一个膨胀性的肿瘤阻塞了左侧C8神经孔。进行了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以获取肿瘤样本。CT结果显示在肿瘤周围存在连续的、轻度的骨膜反应。
成骨细胞瘤(osteoblastoma),又称成骨性骨样组织形成肿瘤,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良性骨肿瘤,大约占原发性骨病变的1%。已经有文献描述过常规型和侵袭性类型的成骨细胞瘤。成骨细胞瘤主要发生于生命的前二十年,男女比例为2:1。大约30%的成骨细胞瘤发生在脊柱,通常起源于背侧结构。骨样骨瘤(osteoid osteoma)和成骨细胞瘤被认为是同一成骨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成骨细胞瘤倾向于形成硬化程度较低、更加膨胀的肿块。此外,病变大小也有助于区分:直径小于1.5厘米(或2厘米)的病变为骨样骨瘤,而更大的则为成骨细胞瘤。 局部或根性疼痛是骨样骨瘤和成骨细胞瘤的典型临床表现。成骨细胞瘤更具扩张性,可能导致椎管或神经孔狭窄。通常,诊断可通过骨显像中局部成骨活性增加,或通过X线或CT的直接观察确立。成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导致的骨膨胀,具有窄小的过渡区、薄薄的硬化边缘以及呈混合或完全成骨状的透亮基质。骨膜反应较轻;然而,X线片往往不能明确诊断,并且在脊柱X线检查中常常漏诊骨肿瘤(正如本病例所示)。磁共振成像可提供病变范围的信息,但其表现也缺乏特异性:在T1上信号较低,T2上呈混合或较高信号,而且周围水肿可能相当明显。必须对病变进行活检,以获得组织进行组织学诊断。该肿瘤通过刮除及植骨治疗,一年后未见复发。
T1椎骨的成骨细胞瘤
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MRI、CT以及X线片可见:
综合上述影像及临床背景,成骨细胞瘤更具代表性。
结合患者的男性、14岁青少年、主诉为持续性颈背部疼痛,以及CT导向下的病理活检结果,最可能的诊断为“成骨细胞瘤(Osteoblastoma)”。
病理结果在本病例中起到最关键的确诊作用,影像学上偏大的病变直径、膨胀性破坏及较薄的硬化带亦符合成骨细胞瘤的典型特征。
主流治疗方式为手术清除病灶并进行相应重建,包括病灶搔刮(刮除)+骨移植。术中可视需要行局部内固定或融合。具体可选择:
对于本例,在术后应定期进行影像学随访(X线/CT/MRI)以排除复发可能。
康复训练原则:循序渐进、个体化、避免过大负荷对术区的再次损伤。遵循FITT-VP(频率、强度、时间、类型、进阶和个体化)原则。
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密切评估颈胸段疼痛及神经症状情况,如出现明显疼痛加重或神经压迫症状,应及时复诊和调整康复策略。注意保护手术部位,避免剧烈运动或重物负担在短期内对脊柱的过度冲击。
本报告仅基于现有病史资料及影像信息,为参考性分析意见,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有任何进一步问题,请务必咨询骨科及脊柱外科专科医生并定期随访检查。
T1椎骨的成骨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