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比目鱼肌

解剖学和功能成像 03.06.2006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解剖学和功能成像
病人: 16岁,女性
作者: Coutouly X, Gomez MA, Viala JF, Alison D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 16 岁的女性古典芭蕾舞者,因右踝长期疼痛就诊。

影像学表现

一名16岁的女性古典芭蕾舞者因右踝长期疼痛前来就诊。她既往未有该踝部创伤史。进行放射学检查后结果正常,为进一步解释症状而进行了MRI检查。获取的轴向及矢状位T1加权磁共振图像显示异常的肌肉组织,遮挡了Kager三角内的脂肪。根据临床及MRI检查结果,诊断为副比目鱼肌。未进行手术或活检。

病情讨论

附件比目鱼肌是一种罕见(8%)且通常在MRI检查中偶然发现的情况。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引起后踝撞击综合征,表现为后侧疼痛、局部水肿和足内翻变形。它在运动员中更为常见,因为运动员更容易出现附件比目鱼肌肥大。该肌肉的上端起源于比目鱼肌腱膜或胫骨干的后表面。肌腹位于内侧,并通过其自身的腱膜与比目鱼肌分开。已有多种报道称其插入部位可为跟腱、跟骨的上表面、内侧面或两者兼有。通过超声、CT以及基于位置和信号特征的MRI都可以诊断附件比目鱼肌,其中MRI更为可靠。 在踝关节的轴位和矢状位T1和T2加权MR图像上,可能会看到一个梭形肿块,填充于Kager三角区。该肿块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与其他肌肉信号强度相似,但因在Kager三角区周围存在高信号的脂肪而在T1加权图像上更易观察到。矢状位T1加权MR图像还可见附件比目鱼肌腱的低信号以及具体的插入方式。在某些情况下,若临床症状明显,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鉴别诊断列表

副比目鱼肌。

最终诊断

副比目鱼肌

证书

(未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副比目鱼肌

icon
副比目鱼肌
icon
副比目鱼肌
icon
副比目鱼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