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 16 岁的女性古典芭蕾舞者,因右踝长期疼痛就诊。
一名16岁的女性古典芭蕾舞者因右踝长期疼痛前来就诊。她既往未有该踝部创伤史。进行放射学检查后结果正常,为进一步解释症状而进行了MRI检查。获取的轴向及矢状位T1加权磁共振图像显示异常的肌肉组织,遮挡了Kager三角内的脂肪。根据临床及MRI检查结果,诊断为副比目鱼肌。未进行手术或活检。
附件比目鱼肌是一种罕见(8%)且通常在MRI检查中偶然发现的情况。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引起后踝撞击综合征,表现为后侧疼痛、局部水肿和足内翻变形。它在运动员中更为常见,因为运动员更容易出现附件比目鱼肌肥大。该肌肉的上端起源于比目鱼肌腱膜或胫骨干的后表面。肌腹位于内侧,并通过其自身的腱膜与比目鱼肌分开。已有多种报道称其插入部位可为跟腱、跟骨的上表面、内侧面或两者兼有。通过超声、CT以及基于位置和信号特征的MRI都可以诊断附件比目鱼肌,其中MRI更为可靠。 在踝关节的轴位和矢状位T1和T2加权MR图像上,可能会看到一个梭形肿块,填充于Kager三角区。该肿块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与其他肌肉信号强度相似,但因在Kager三角区周围存在高信号的脂肪而在T1加权图像上更易观察到。矢状位T1加权MR图像还可见附件比目鱼肌腱的低信号以及具体的插入方式。在某些情况下,若临床症状明显,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副比目鱼肌
(未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踝关节MRI图像,位于右踝后方、Kager三角区域,可见一纺锤状异常软组织影。该软组织信号在T1及T2加权像上与周围正常肌肉组织大致等信号,但由于周围脂肪组织显著高信号衬托,使得该软组织在T1加权像上更易辨识。
其肌腹呈偏内侧走行,与正常比目鱼肌之间可见清晰分界,提示其可能具有独立起自后侧肌腱膜或胫骨后表面,并在跟骨或跟腱附近具有独立附着点。周围组织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征象,未见明显骨髓水肿或韧带断裂信号,软组织内可见轻微水肿或炎症改变迹象。
鉴于患者为古典芭蕾舞者,踝关节后方反复过度牵伸及负重较多,且MRI所示软组织信号与肌性组织相符,首先应考虑副比目鱼肌(Accessory Soleus Muscle)。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长时间右踝疼痛,舞者背景)及MRI特点,最可能的诊断为:
副比目鱼肌(Accessory Soleus Muscle)致后踝撞击综合征
若症状持续并伴有关节功能障碍,可进一步结合临床体格检查、组织病理学或其他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治疗策略可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和功能需求而定:
运动处方与康复要点(FITT-VP原则):
特别注意:患者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谨防过度训练造成的软组织损伤或骨骺损伤。应结合专科医师或体能训练师指导,循序渐进地增加负荷,预防复发和长期并发症。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基于现有影像与病史做出初步分析,不能替代现场的面对面诊断或专业医生的最终意见。对于病情的确认和治疗方案的落实,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由专科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置。
副比目鱼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