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因右大腿疼痛性肿胀在过去 3 周内逐渐增大而被转诊。他是一名已患有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15 年的患者。然而,没有近期在大腿注射的病史,也没有既往恶性肿瘤病史。
一名55岁的男性出现右侧大腿前方不断加重的疼痛性肿胀。他患糖尿病15年,一直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但注射部位并非在肿胀处。无既往恶性肿瘤病史。体检发现肿胀有触痛,可活动,未与下方骨骼固定。外围循环临床检查正常。实验室检查大多正常,仅红细胞沉降率(ESR)轻度升高(25 mm/小时)。X线平片显示钙化的股动脉轻微移位,但无骨质异常。 超声检查(Fig.1a&b)显示在肌肉内有一个局灶性混合回声病灶,边界不清,逐渐与外观更为正常的肌肉融合;在近端血管增多,提示为炎性病变;未见明显液体积聚。MRI扫描(Fig. 2a&b)显示受累的股直肌肿胀,并在T2加权及脂肪抑制图像上出现局部边界不清的高信号区;对比增强扫描(Fig.3a&b)中可见强化。其中心信号减低区在对比增强后无增强,符合坏死区的表现。可见少量肌肉周围积液。 行股直肌开放性活检后,组织学结果见慢性骨骼肌坏死区被胶原组织所取代,同时可见近期纤维素样坏死的证据,未发现化脓性感染或肉芽肿性炎症。结合患者临床糖尿病病史、影像学特征和组织学结果,诊断为糖尿病性肌坏死。
糖尿病性骨骼肌梗死(DMI)在文献中很少被报道,作为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研究[1]提出了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导致缺血的假设。后续研究显示受累肌肉存在显著的外周血管阻塞性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从而引发轻度筋膜间室综合征并加重缺血。Bjornskov 等人[2]在其病例中通过组织学证实血管正常,并推测微血管病变所致的内皮损伤、凝血级联的活化以及纤溶功能障碍的共同作用,才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自发性梗死。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6],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这有助于将 DMI 与化脓性肌炎区分。血清肌肉酶肌酸激酶(CK)的测定结果不一致,即使 CK 水平正常也不能排除 DMI 的诊断。常见的表现是血沉(ESR)升高。虽然普通 X 线、超声和 CT[3] 扫描有助于确定病灶的位置和范围,但这些影像学表现并无特异性。DMI 的超声表现通常是界限清晰的肌肉内低回声病灶,其内部可见与肌纤维相符的线性结构。缺乏一个位置为主的无回声区域,且在探头加压下没有液体运动或旋转现象。这三个超声征象的存在有助于排除坏死性肿块或脓肿;但并不绝对具有特异性[4]。 文献[5]中有研究者认为,由于其优异的软组织对比度[4],尤其是在静脉注射钆剂后,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 DMI 的首选检查。在大多数病例中,MRI 显示受累肌肉增大,并在 T2 加权和 IR 序列上信号强度均匀增高,这是由于组织间液含量增加所致。在 T1 加权图像上,受累肌肉的信号强度可能正常或减低,而肌肉肿胀在此序列中有时不易察觉。钆-DTPA 增强扫描在某些病例中显示受累肌肉均匀强化,在另一些病例显示环形强化区域,可能代表坏死。筋膜周围和皮下水肿也可见于 DMI 患者,在 IR 或 T2 脂肪抑制序列上更易观察到,但这种水肿相对少见,出现时通常较轻微。基于这些 MRI 改变的 DMI 鉴别诊断主要包括感染性病变,如肌肉脓肿或化脓性肌炎,往往需要活检才能确诊。MRI 还可用于指导活检取材,以获得最高的诊断准确度。 治疗[7]包括止痛和短期制动。运动和物理治疗会加重疼痛并扩大梗死范围,因此不建议进行。休息后可进行适度的物理治疗。单纯的肌坏死本身并不严重;但同一条腿或对侧腿的复发风险较高。糖尿病性肌坏死提醒我们必须对所有患者进行积极的糖尿病控制,以延缓血管病变的进展,避免终末器官损害、发病和死亡。
糖尿病性肌坏死
目前未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如需翻译请提供相应英文文本。
患者为55岁男性,右大腿出现进行性疼痛性肿胀,既往有15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史。超声图像示大腿肌层内可见范围清晰的低回声区,内部似有肌纤维结构迭合,通过探头加压可见没有明显液性“涌动”或运动现象。MRI可见局部肌肉轻度肿胀,T1加权像信号强度正常或略低,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序列上则呈均匀或斑片状高信号改变,部分序列存在包绕或边缘样增强。周围筋膜和皮下组织轻度水肿征象。
根据患者糖尿病史和影像表现,且白细胞数常规并无明显异常,最符合糖尿病性骨骼肌梗死(DMI)的特征。
综合患者病史(长期糖尿病)、临床表现(急性或亚急性出现的疼痛性大腿肌肉肿胀)、影像表现(T2加权像高信号、肌肉内均匀或边缘强化、无明显脓液征象)、以及实验室检查(无显著白细胞增高或CK水平异常并不排除DMI),最可能的诊断为糖尿病性骨骼肌梗死(DMI)。
若诊断尚有疑问或需排除肿瘤或感染,可考虑进一步行肌肉活检或行更详细的影像检查,以明确病理学特征。
治疗策略:
康复与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免责声明:
以上报告基于现有资料作出,仅供临床决策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门诊或专业医生面诊。具体诊疗方案和护理须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遵从专科医生或医疗团队的指导与建议。
糖尿病性肌坏死